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04 《第四 行供上堂法事》注釋淺譯 (07)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五席】

一心奉供。盡虛空,徧法界。十方常住,諸聲聞僧。并諸眷屬。
惟願不違本誓。安住道場。是日今時,受茲供養。
【譯】:至誠一心敬奉供養,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一切諸聲聞僧,及諸眷屬
恭敬祈願十方常住一切諸聲聞僧等,無違本誓願力而安住於「水陸大齋勝會」道場,於是日今時,納受大眾誠心之供養。

○初度五人僧寶始。世尊高弟飲光倫。 靈山一會實多徒。萬二千人無學侶。
○須跋陀羅居最後。五時聞法數難知。 涅槃已過眾聲聞。三藏遺言俱結集。
○十六真人親受囑。未來為世福田師。 十方常住聖賢僧。於此一時俱奉供。
 請對照於「請上堂」中第五席之原文p.97 ~ 98,及其中之【注】。)
【譯】:釋尊成道後,先至鹿野苑初度憍陳如等五人,此五比丘即為「僧寶」之始;接著又度化了摩訶迦葉(飲光)等十位特別卓越的弟子。而於靈山會上聞法弟子,更是多不可數,大比丘眾就有一萬二千人,都是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的無學阿羅漢。
而於佛陀入滅前,須跋陀羅是最後受度的弟子,(也證得阿羅漢果);總於五時之中,聞法受教的學地、無學地聲聞眾,實在眾多而難以計數。至於佛陀涅槃後,諸阿羅漢便集會誦出佛之遺法,而結集經、律、論三藏。
佛陀涅槃時,曾親自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令其護持不滅;同時敕十六大阿羅漢住世,好讓後世眾生得以師事供養而種大福田。凡此所有十方常住一切諸聲聞聖賢僧,我等大眾於今皆至誠敬奉供養。
【注:十六真人】《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佛薄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并眷屬等。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敕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囉惰闍,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託迦。如是十六大阿羅漢,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脫等無量功德。」(T49n2030_p0013a03

伏以人分七方便,自加行至於停心。位列四沙門,由無學訖於見道。
是皆知苦斷集,帶果行因。為析法之權根,會人空之真理。
至若證已辦地,入大乘門。其所學般若同,是故與菩薩共。
內祕大心之行,外聞佛道之聲。既皆為賢聖之僧,故應受人天之供。
【譯】:聲聞於見道之前,修行位階分為「七方便位」;上自「四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至於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之「三賢位」。而於見道之後,則位列「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其修行位階上自無學(斷三界見、思惑盡,真諦之理究竟,無法可學)之「阿羅漢」以至於初見道(斷三界見惑,而見真空之理)之「須陀洹」。則位列四沙門中之「示道沙門」(如無學聲聞舍利弗尊者,常能隨佛轉法輪、說法示道)、或「命道沙門」(如阿難尊者,雖居學位,而同無學多聞,聞持具淨戒禁,以戒定慧為命),修行位階則上自無學阿羅漢以至於初見道之須陀洹。
聲聞皆已了知生死果報之「苦」,而斷除了招「集」此苦果之煩惱惡業;或位於初果而修二果的因行,或者帶於二果、三果,而更進修三果、四果的因行。由於分析五蘊諸法皆無實體,而歸於偏真的空理,因此是屬於方便權乘的根機;體會了「人空」的真理,(悟知身為五蘊假和,實無常一主宰之我體),故無人我之執。
乃至若已斷盡煩惱、三界結盡而證入「已辦地」,再進而發菩提心回小向大,入於大乘之門;則其所修學之般若,即同於大乘,因此,實在是與菩薩一樣的。
此等聲聞眾,內則密修大菩提心願的度生之行,外則現聲聞身而從佛聞法受教。既然都是發大心的賢聖僧,當然應該受到人天的禮敬供養。
【注:七方便】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位。又稱七賢位、七加行位。分別為: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佛光大辭典) ﹝亦名七賢,出天台四教儀集註﹞ 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多貪者,以不淨觀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多散者,以數息觀治之。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緣觀者,謂觀十二因緣也。)
 〔二、別相念〕,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淨,則知受心法皆不淨。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於四諦之境,能發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鑽木求火,火雖未現,先得煖氣,故名煖位。(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相似解者,謂於真空之理,雖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頂位〕,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於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於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於聖道,而於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須陀洹果也。)(三藏法數)
【注:四沙門】①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佛學常見辭彙) ②四種沙門:一勝道沙門,佛與獨覺自能覺者。二示道沙門,如舍利弗說法示道者。 三命道沙門,如阿難以戒定慧為命者。 四污道沙門,犯重之比丘,律云摩訶羅,謂老比丘喜盜他物也(犯戒而濫受他之信施)。見俱舍論十五。【又】一勝道沙門,稟佛出家,能滅煩惱而證勝道者。二說道沙門,已斷惑證理,能宣說正法,使眾生入佛道者。三壞道沙門,壞梵戒行惡法者。四活道沙門,能調伏煩惱,勤修諸有之善法能使智慧之命根生長者,即前之命道沙門也。見瑜伽論二十九。(佛學大辭典)
【注:帶果行因】《四教儀集解》云:「四念處云:聲聞帶果行因,緣覺望果行因。以由聲聞帶於初果,行二果因;二果、三果亦如是說。緣覺修行,不立分果,所以望果而行其因。」(X57n0976_p0569c06

惟願妙堪佛囑,熟此方震旦之緣。允副凡情。受茲日檀那之供。
密回慧照。俯運悲懷。冀普度於迷流。俾咸登於樂土。
故我一心,歸命頂禮。
【譯】:恭敬祈願十方常住一切諸聲聞僧等,普發勝妙大心而堪受佛之囑咐,教化眾生,圓熟於中土度化眾生之緣;並為利樂有情,慈允順應凡間群生慇誠之情,安居道場而納受今日施主大眾誠心之供養。
復以勝根妙慧密觀迴照,垂示悲懷;冀望諸聲聞僧等,普度生死迷流中的苦難眾生,同登清淨安樂之佛國淨土。
故我等大眾,至誠一心歸命頂禮十方法界一切諸聲聞僧及諸眷屬

※ 主法想十方諸聲聞僧,悉憐齋家懇啓之誠,各起慈心,默允納受,滿如請願。 


水陸《第四供上堂》

1 則留言:

  1. 儀文中「位列四沙門」,係指「四沙門果」。故增列其義於【注】中,並修正【譯】如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