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唯是一心。唯是一食。以唯食,則一切法趣食。以唯心,則一切食趣心。此心融時食亦融。於法等者食亦等。
【譯】:一切萬法,不離此「心」。以此圓「心」諦觀淨「食」,則當體全「食」即「心」,故「唯是一心」;同樣的,當體亦全「心」即「食」,故「唯是一食」。由於「唯是一食」,故一切法皆歸趣涵融於「食」;而由於「唯是一心」,故一切「食」亦皆歸趣涵融於「心」。(心食相即,性相圓融)。於是,此「心」圓融無礙,則「食」當然也圓融而周遍;能於一切萬法平等無差別,「食」當然也就平等而殊勝!
一切萬法,不外乎「心法」與「色法」。「食」由「心」生、全體是「心」,故「唯是一心」;以「心」觀「食」、全法是「食」,故「唯是一食」。 如以「唯是一食」而言,一切法皆趣歸於「食」,為「食」所含攝;若就「唯是一心」而言,則一切法皆趣歸於「心」,為「心」所含攝。故此「心」圓融無礙,所現之「食」當然也圓融而周遍;於一切法平等無差別,則「食」當然也就平等而殊勝。
一切萬法,不外乎「心法」與「色法」。「食」由「心」生、全體是「心」,故「唯是一心」;以「心」觀「食」、全法是「食」,故「唯是一食」。 如以「唯是一食」而言,一切法皆趣歸於「食」,為「食」所含攝;若就「唯是一心」而言,則一切法皆趣歸於「心」,為「心」所含攝。故此「心」圓融無礙,所現之「食」當然也圓融而周遍;於一切法平等無差別,則「食」當然也就平等而殊勝。
【注:唯是一心】:①《止觀大意》:「上根一法者,謂觀不思議境。境為所觀,觀為能觀。所觀者何?謂陰界入不出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故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T46n1914_p0460a21) ②《維摩經玄疏》:「… 則一切三界皆從心起。則一切三界皆從心起。故華嚴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T38n1777_p0526a09) ③《宗鏡錄》:「說三界唯心轉也。此心隨熏,似現雖有種種,然窮其因緣,唯心作也。離現識,則無六塵境。反驗六塵,唯是一心。故云:離心則無境等。」(T48n2016_p0823a27) ④《法華經大成》:「第五圓教,明性相俱融,即彼圓教中遮照同時義也。此三教所詮,唯是一心,具一切法。即彼圓教不思議中道也。」(X32n0619_p0342b24)
【注:唯是一心,唯是一食】《阿彌陀經疏鈔演義》:「今圓教理具諸法,從理具中而有事造。雖云理具事造,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以即心即法,即法即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唯是一心,皆悉當處唯是一色。唯心唯色,對待斯忘,妙觀觀之,無非三諦。」(X22n0427_p0762a23)
【注:於法等者食亦等】①《維摩經》:「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 (T14n0475_p0540b19) ②《維摩經義疏》:「於食等者,唯富人之妙食,等貧捨之穢弊。若能於此麤妙食等,則於諸法亦等。若能違(達)萬法皆等,則能於食亦等。得此等心,則是福田。」(T38n1781_p0940b16)
是則普入三際,其性常住。大包十虛,其體恆周。
性常住故,一念不生。體恆周故,當處不動。
不動則一切處有。不生則一切念空。
一切念空兮真空不空。一切處有兮妙有非有。
圓照二諦兮不取不捨。融會一如兮絕言絕思。
【譯】:如此「心」與「法」圓融無礙,故能超越一切而普入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其性常住不生不滅;含包十方虛空,體恆周遍無來無去。
由於法性常住,所以一念不生而無生滅;由於體恆周遍,所以當處不動而無去來。
則因「當處不動」無來去,故遍一切處皆有;因「一念不生」無生滅,故一切念皆空。
然而,雖一切念皆空,但卻是空而不空、具足一切的「真空不空」。雖然遍一切處皆有,但卻是有而非有、並無實體的「妙有非有」。
若能如是了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道理,圓融觀照「空、有」二諦,而不偏取也不偏捨「空」或「有」,便能融會「空有」一如,絕言絕思不可思議而入於「中道」。
【注:普入三際,其性常住】①《四明尊者教行錄》:「行者三業供養之際,須起難思之想離於謂實之心。若香若華,體是法界。能供所供,性本真空。其量遍周,出生無盡。其性常住,亘徹無遺。豈唯遍至此界他方,抑亦普入未來過去。普獻三寶,等熏眾生。雖曰施財,以財通法,是真法供,能資法身,五果皆常,四德咸顯。」(T46n1937_p0868c13) ②《楞嚴經指掌疏》:「由是從於無始,乃至盡際,其性常住無有生滅。」(X16n0308_p0134b20)
【注:大包十虛】《南石文琇禪師語錄》:「心之靈妙,不可思議,貫三際而包十虛,含百界而攝萬有。頭頭處處,莫不全彰。剎剎塵塵,何曾有間。世出世間之法,離心之外,豈別有一絲毫可得哉?」(X71n1422_p0732b24)
【注:真空不空、妙有非有】①《歸元直指集》:「凡夫執有,小乘執空,中乘執不有不空,大乘當體即空,不墮眾數,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不立一塵,不捨一法,縱橫逆順,法法全真。」(X61n1156_p0456b) ②《法華經演義》:「第一義空,乃是真空。真空不空,具足一切。」(X33n0625_p0148b03)
【注:絕言絕思】①《妙法蓮華經文句》:「若就絕言絕思,明不可思議。」(T34n1718_p0043c27) ②《妙經文句私志記》:「絕思故名不可思,絕言故名不可議,合而言之故名不可思議。」(X29n0596_p0414a10)
如是觀心。如是觀食。何心非食。何食非心。是為同一覺源,畢竟俱名法界。
【譯】:若能如此秉持「即空即假即中」三諦圓融來觀「心」、來觀「食」,(則知「心」、「食」無非皆是「空、假、中」三諦而彼此相融相即,故心即是食,食即是心,)那麼,「心、食」圓融,全「心」也無非就是「食」,而全「食」也就是「心」。所以,「心食」不二,三諦圓融,其實都是同一真如覺源,畢竟皆稱之為實相法界。
【注:何心非食,何食非心】其涵義亦可參考《宗鏡錄》:「若約教唯依一心而說,則何教非心?何心非教?諸經通辯,皆以一心真法界為體。」(T48n2016_p0617c05)
【注:同一覺源】①《四明尊者教行錄》:「深知佛體不離我心,同一覺源,圓照諸法。」(T46n1937_p0868c21) ②《淨土生無生論註》:「論曰: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 同一覺源者,同一本覺之源也。迷悟雖殊等者,…猶言生佛迷悟得失雖殊,而其覺性之理未甞有乎增損,故云理常平等。」(X61n1167_p0845c06)
今則奉為 (薦亡稱正薦名 / 延生稱齋主名) 宏開嘉會。上奉慈尊。敢輸檀越之誠。仰效純陀之供。
大慈憫物。宏誓在懷。為度有生。示受此食。
【譯】:於今承由 (某等啟請) 之因緣,廣開普度之門而啟建「水陸大齋」之法會。謹至誠奉請大慈世尊,敬陳施主之衷誠,仰效純陀行「檀波羅蜜」而供養諸佛。
敬仰世尊大慈大悲而憫恤一切,慈悲心中永懷四弘總願利生之宏誓;故於此「水陸大齋勝會」中,為度一切有情眾生,祈請佛世尊垂恩示現而納受此法供妙食。
【注:純陀之供】《大般涅槃經》:「爾時純陀住於佛前憂悲悵怏重白佛言:唯願如來,猶見哀愍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告純陀:汝欲令我久住世者,宜當速奉最後具足檀波羅蜜。…爾時世尊欲令一切眾望滿足,於自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僧;是諸世尊及無量眾悉皆示現受其供養,釋迦如來自受純陀所奉設者。爾時純陀所持粳糧成熟之食,摩伽陀國滿足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會。爾時純陀見是事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T12n0374_p0424a10)、及「假使純陀所奉飯食碎如微塵一塵一佛猶不周遍,以佛神力悉皆充足一切大眾。」(T12n0374_p0425a03)。可見:純陀最後以摩竭陀國之粳米八斛供養佛陀,佛即以神力普施於一切會眾,使之充足;而化一一諸佛世尊及無量眾,悉皆示現受其供養。則正與《會本》此段供食周徧,而諸佛世尊及無量眾,悉皆示現受供之涵意相合。
修改譯文 【譯】:一切萬法,不離此「心」。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