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04 《第四 行供上堂法事》注釋淺譯 (05)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三席】

一心奉供。盡虛空,徧法界。十方常住,諸菩薩僧。并諸眷屬。
惟願不違本誓。安住道場。是日今時,受茲供養。
【譯】:至誠一心敬奉供養,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一切諸菩薩僧,及諸眷屬
恭敬祈願十方三世一切諸菩薩僧,無違「上求下化」之本誓願力而安住於「水陸大齋勝會」道場,於是日今時,納受大眾誠心之供養。

○妙德普賢諸法子。輔宣妙法振中天。 觀音勢至德難量。世仰樂邦稱補處。
○賢首善財知識眾。日藏月藏地藏儔。 圓初住至後心人。皆是法身諸大士。
○成道劫長常隱實。度生情切故揚權。 十方菩薩大乘僧。於此一時俱奉供。
 請對照於「請上堂」中第三席之原文 p.93 ~ 94,及其中之【注】。)
【譯】:文殊、普賢菩薩等法王子,同輔法王世尊弘宣妙法,威振中天。觀音、勢至菩薩,巍巍慈悲威德難思量,世所敬仰,為西方極樂世界之補處菩薩。
華嚴會中賢首菩薩、善財童子、及諸位善知識等眾;及日藏、月藏、地藏菩薩等諸大士;及登入圓教從入「初住」位(斷一品無明)開始,乃至入於別教「等覺」位(一生補處大士)金剛後心等聖者,皆是法身大士菩薩聖眾。
以上諸位菩薩聖者,長劫以來早已成道,而常隱其真實之身;由於救度眾生之慈悲心切,故應眾生機緣而權現相應之身。於此十方一切諸菩薩大乘,我等大眾於今皆至誠敬奉供養。
【注:觀音勢至稱補處】詳見《會本》【請上堂】單元(p.93)觀世音。大勢至。一生補處。」之【注】。
【注:圓初住至後心人】①《教觀綱宗》:「若勝進接,或登別初地,或登圓初住…別教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藏通二教。…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究竟即佛者,妙覺性也(妙極覺滿)。從金剛後心,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量同塵剎,相好剎塵)。」(T46n1939_p0940a23) ②《教觀綱宗》:「分證即佛者。… 初歡喜地,名見道位。… 十法雲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 究竟即佛者,妙覺性也(妙極覺滿)。從金剛後心,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量同塵剎,相好剎塵)。」(T46n1939_p0940c25

伏以立四宏之誓本,志在菩提。滿六度之行門,功由般若。
往古來今而常住。此方彼界以周旋。將悉動於羣機。俾率循於實道。
以行悲之大,遂常為五道遊。由出假之強,永不與二乘共。
【譯】:一切菩薩聖僧,最初發心立下「四宏誓」本願,志在上求菩提覺道;而修行圓滿「六度波羅蜜」萬行法門,端賴「般若」空慧導引,方能究竟其功。(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其成道久遠之真身常住,權現之化身則往來古今,周旋於此界他方以濟度眾生。普遍引動化導群機,以率領迷苦眾生循歸於真實正道。
由於其行願悲心之廣大,遂經常遊於五趣教化眾生遊化於五道,無有休息;同時,菩薩從空出假,真入俗,慈悲心強,(雖不住世間,亦不離世間),故不同於二乘的自了解脫。
【注: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
【注:出假】於空、假、中三種觀法中,菩薩從空觀出而入於假觀,稱為出假行。菩薩之修行,雖已證知空理,然不僅止於空理,而由空理再度於現象界起假觀,一一了別差別之相,以化益眾生。(佛光大辭典)

至若娑竭羅海中教化。兜率陀天上敷揚。威神示現於普門。誓願度盡於眾生。
皆所以用自性不思議智,應眾生所喜見身。
既影響於當時,復津梁於末代。
【譯】:乃至文殊菩薩於娑竭羅大海教化無量眾生;慈氏(彌勒)菩薩於兜率陀天內院說法,敷揚大義;觀世音菩薩威神巍巍,普門示現神通力而循聲救苦,有求必應;以及乃至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凡此種種,都是菩薩運用自性之不思議智,隨應而以眾生所喜樂欣見之身形示現,俾令眾生欣信而受度。
其所行種種教化,導邪歸正拔苦與樂,既影響於當代無量之眾生,更接引濟度末法濁世一切苦難眾生。
【注:娑竭羅海中教化】《妙法蓮華經》:「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踊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踊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T09n0262_p0035a22
【注:誓願度盡於眾生】《地藏經》云:「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T13n0412_p0780c10
【注:不思議智】《略論安樂淨土義》:「不思議智者,謂佛智力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輕為重,以重為輕;以長為短,以短為長。如是等佛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T47n1957_p0002b10
【注:喜見身】《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T09n0262_p0061b13
【注:津梁】渡河的橋梁。故亦比喻為接引、引度之意。

惟願等觀一子。念震旦之緣最深。寂對三輪。知檀那之供無著。
密回慧照。俯運慈心。冀廣度於迷流。俾咸登於樂土。
故我一心,歸命頂禮。
【譯】:恭敬祈願十方三世一切諸菩薩聖僧,平等普觀一切有情猶若一子,並憫念與中土之因緣最為深廣;以空寂真心朗照「三輪體空」圓妙之「施」,了知施主大眾真誠之妙供無所住著。
復以微妙之般若慧密觀迴照,垂示悲懷而普運無緣大慈心;冀望諸菩薩聖僧慈悲,廣度生死迷流中的苦難眾生,拔苦與樂,而令眾生同登清淨安樂之佛國淨土。
故我等大眾,至誠一心歸命頂禮十方法界一切諸菩薩聖僧及諸眷屬
【注:密回】《楞嚴經通議》:「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 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議曰:此第九信,以微密觀照返照心源,頓契寂滅清淨心體,故曰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X12n0279_p0618c08 

※ 主法想十方諸菩薩僧,悉知齋家懇啓之意,各起慈心,默允納受,滿如請願。 


   ...( 續接  04 第四 行供上堂法事 》注釋淺譯 (06)  )...

水陸《第四供上堂》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