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二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五嶽四瀆。地載遊空。福德諸神。係祀靈廟。并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五嶽四瀆神君,與載居於地或遊行於空,福德諸神眾,以及係祀靈廟的所有神靈,與諸眷屬。
【注:係祀靈廟】指古時經國家所認可允許祭祀之靈廟。 ①《古文觀止》卷三:「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故知無功於國家人民者不得祀之,故曰不在祀典);以及「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有功於國家人民者方可祀之)。 ②《宋史》曾有記載:「詔令禮刑部坐條行如下,不係祀典日下毀去。」(非經認可允許之祭祀均應禁止);但也有例外如:「諸路擇端誠修潔之士,分禱海鎮、嶽瀆、名山、大川,潔齋行事。… 諸路神祠、靈跡、寺觀,雖不系祀典,祈求有應者,並委州縣差官潔齋致禱。」
一心奉請
東嶽天齊仁聖帝。五嶽聖帝。五嶽佐命真君。
水府扶桑大帝。四大海王。四瀆源公。水府諸神。
五方龍王。四海九江,五湖七澤,諸龍王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帝等,以及五嶽之聖帝,五嶽之佐命真君等眾。
水府扶桑大帝,「東、南、西、北」四大海王,「河、濟、江、淮」四瀆源公,水府諸神等眾。
「東、南、西、北、中央」五方龍王,以及四海九江、五湖七澤中之諸龍王等眾。
【注:東嶽天齊仁聖帝】①東嶽大帝又稱仁聖大帝、泰山府君。由於泰山至為高巍,有若通天之路,故稱「天齊」,意指與天齊高。 ②五嶽的崇拜起於漢代,唐代封王,宋代封帝。全稱為:東嶽天齊仁聖帝,南嶽司天昭聖帝,西嶽金天順聖帝,北嶽安天元聖帝,中嶽中天崇聖帝。(摘自「文化建設委員會-道教專題資訊網-文物資料庫http://www.mwr.org.tw/taoism/data_view.asp?ID=294 」) ③《元史‧祭祀五》:「帝謂中書省臣言曰:五嶽四瀆祠事,朕宜親往,…其封號,…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敕有司歲時與嶽瀆同祀。」
【注:五嶽聖帝】五嶽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注:四大海王】四海即東海、南海、西海、北海。
【注:四瀆源公】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的合稱。 ①《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原注海者也。」 ②《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
【注:五嶽聖帝、四大海王、四瀆源公】①《舊唐書‧禮儀四》:「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嶽岱山,祭於祇州;…東海,於萊州;東瀆大淮,於唐州。 南嶽衡山,… 南海,…南瀆大江,…。 中嶽嵩山,… 西嶽華山,…西海、西瀆大河,… 北嶽恆山,…北海、北瀆大濟,…。其牲皆用太牢,…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②《舊唐書‧卷九》:「於京城置三皇、五帝廟,以時享祭。…五嶽旣已封王,四瀆當昇公位,封河瀆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江瀆為廣源公,淮瀆為長源公。」
【注:五方龍王】①《佛說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上品經》:「阿難白佛唯願速說五方龍王名字…佛告阿難,汝當諦聽諦受。東方青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阿修訶。… 南方赤龍神王,… 西方白龍神王,… 北方黑龍神王,… 中央黃龍神王。」(T21n1331_p0521b16) 然於「上堂」第九席中,已請「東方阿修訶等五方上首神王」。 ②古代民間及道教,亦有「青龍神、赤龍神、白龍神、黑龍神、黃龍神」、「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五方龍王之信仰。 ③《廣弘明集》:「五方龍王娑竭龍王阿耨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伊那滿龍王。如是一切菩薩龍王。亦應遍滿在此。」(T52n2103_p0298a01)
五方土君。十二分野神君。太歲以下,諸土神君眾。
雷霆風雨。火部熒惑。行瘟行病。監生行藥諸神眾。
百穀華果。藥草園林。旱蝗災荒,所主諸神眾。
守護名山道場。城邑舍宅。舟車橋道,所主諸神眾。
諸郡城隍列廟。縣邑山川,係祀神祠,諸侯王眾。
施家所屬,當境神祠。住居六神。家庭香火諸神眾。
中界功德司判官。監齋使者。地行捷疾使者。
【譯】:五方土君,十二分野神君,以及太歲以下,諸土神君等眾。
掌司雷霆風雨,火部熒惑,行瘟行病,以及監生行藥之諸神等眾。
掌司百穀華花果,藥草園林,旱蝗災荒等之主司諸神等眾。
守護名山道場,城邑舍宅,舟車橋道等之主司諸神等眾。
諸郡城隍列廟,縣邑山川,以及係祀神祠之諸神侯王等眾。
施主住家所屬,當境神祠,以及住居六神,家庭香火諸神等眾。
中界功德司判官,監齋使者,以及地行捷疾使者諸神等眾。
【注:十二分野神君】古代藉由星象來觀察國家之吉凶,故將天上星象分別對應而相配於地上的州、國。《晉書•天文志》即有記載兗、豫等十二州,而分別對應鄭、宋等十二國;故就天上星象而言稱為「十二分星」,就地上的州國而言則稱「十二分野」。
【注:太歲】①本為古天文學上所虛擬的一個與真歲星(即木星)運行方向相反的星體,稱之為「太歲」。而後逐漸演變成為太歲神的一種信仰;例如漢《論衡》:「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 ②清《續文獻通考》:「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
【注:火部熒惑】①《續一切經音義》:「火星 (一名熒惑,南方火之精,…其色赤光。…)」(T54n2129_p0962c09)②《漢書•律曆志》:「五星之合於五行,水合於辰星,火合於熒惑,…」;《尚書考靈耀》:「歲星木精,熒惑火精,…」
【注:城隍】①為民間傳說中,神界之地方司法官,而非佛教供奉之神祇。俗謂仁人君子死後可主其事。每於祭典時出巡全境,前有謝必安(七爺)、范無救(八爺)二將軍為其開道。此名詞出自〈周易〉「城復于隍,勿用師」之句,初指保護城市之防禦工事。三國時,始建廟塑像。唐時已相當普遍。至明太祖更按京都、府、州、縣之城隍,依序晉封為王、公、侯、伯等爵位。至清代,則將祭祀城隍列入祀典。新官到任,並得前往舉行就任奉告典禮,始行視事。(佛光大辭典) ②環繞城外之壕溝,有水稱「池」,無水稱「隍」。
【注:監齋使者】①監護僧食之神。支那僧寺稱為監齋菩薩,青面朱髮。見象器箋四。(佛學大辭典) ②《百丈清規證義記》:「證義曰,祭竈雖同,僧俗神異。佛門是監齋大聖,迹同諸天。應早晨祭,所謂諸天早食也。今規約午祭,亦可矣。邇來僧坊,同俗晚祭,此於鬼食,甚為不可。… 又河南府志云:唐,至正初,少林寺,向有一僧,蓬頭祼背跣足,止著單棍,在厨中作務。數年慇懃,莫曉法名。至十一年,頴州紅巾賊,率眾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出,變形數十丈,獨立高峯,賊見驚怖。僧大呌曰:吾緊那羅王也。言訖遂歿。人始知為菩薩化身,塑像寺中,遂為少林伽藍。天下僧坊,遂以此人為監齋,而肖像供厨上也。」(X63n1244_p0392b21)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五嶽、四瀆、福德諸神,以及係祀靈廟所有神靈等眾與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 主法想福德諸神,無央數眾,從空而來,住淨道上,樓閣之中。)
→ ...( 續接 07《第七 行奉請下堂法事》注釋淺譯 (05) )...
水陸《第七請下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