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陳隋之間,此法暫隱。至唐高宗咸亨年中時,則有西京法海寺。英禪師者。因夢中往泰山府君所,為演法事。後過旬日,獨坐方丈。見一異人,衣冠甚偉。前來告曰,弟子向於府君所,竊覩尊容。且知慈德,及物甚多。弟子聞世有水陸大齋,可以利霑幽品。其文是梁武所集。今大覺寺吳僧義濟得之,久寘巾箱,殆欲蠹損。願師往求之。以來月十五日,如法修設。英公許之。尋詣大覺,果得其文。遂克日依法修齋。既畢。復見向異人,與徒屬十數人來致謝曰。弟子即秦莊襄王也。
【譯】:梁朝之後,到了陳(557~589)與隋朝(581-618)之間,「水陸法會」的流傳,暫時衰隱。直到唐朝高宗咸亨(670~673)年中時,則於西京法海寺,有一位英禪師,因於夢中前往泰山府君宮殿開演法事。過了十天,當獨自安坐於方丈室時,忽見一位衣冠穿著非常盛偉的神異之人,前來表白說:「弟子之前於泰山府君宮殿,親自得見禪師尊容,而且感知您的慈悲勝德高超,恩及萬物。因弟子聽說世間有『水陸大齋』的法會,功德殊勝,可以利益幽冥眾生;其儀文是梁武帝所集撰,於今為大覺寺的吳僧義濟所收藏,然而因久置於小經書箱中,幾乎要被蠹蟲蛀蝕損壞了。懇願禪師前往大覺寺求取『水陸儀文』,而於次月十五日,依儀如法修設『水陸大齋』法會。」
英禪師聽後,便答應了。不久便親自拜訪大覺寺,果然求得該「水陸儀文」。於是就按約訂之日,依儀法而修建「水陸大齋」法會。當法會圓滿之後,又再見到以前那位異人,並帶領了隨從徒屬十多人,一起來向英禪師致謝說道:「弟子就是從前秦國的莊襄王啊。」
【注:英禪師】《佛祖統紀》:「咸亨二年,沙門義淨,自南海附舶,往西竺求經 ○西京法海寺神英禪師,獲吳僧義濟所藏梁武水陸齋儀,依法修設,感秦莊襄王張儀陳軫列國君臣見形致謝。」(T49n2035_p0368a10)
【注:泰山府君】世俗稱為「泰山神」或「東嶽大帝」,統轄五嶽及天下名山。(※ 即《會本》「請下堂」中第二席首位「東嶽天齊仁聖帝」。 p.228第5行)。
【注:寘(ㄓˋ)】同「置」。即放置、裝置之意。
【注:巾箱】古時裝頭巾或書卷等的小箱子。(小版本的古書,因形積小,可置於巾箱中,便於攜帶,故名「巾箱本」。今之刊印小本,謂「巾箱本」。)
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軫。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幽囚陰府。昔梁武帝,於金山設此齋時。前代紂王之臣,皆免苦得脫。弟子是時亦暫息苦。但以獄情未決,故未得脫。今蒙吾師,設齋懺罪。弟子與此輩,并列國君臣。皆承善力,將生人間。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言訖而隱。
自是英公,常設此齋。而天下遵行之者逮今尤盛。凡世之人,有欲息災除病者。欲求願乞福者。欲資糧來報者。欲升度先亡者。未嘗不以是為先務焉。
【譯】:又指著隨行徒從而說:「這幾位就是范睢、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軫,他們都是我秦國的文武大臣。都因各自本身所造的罪業,幽囚於陰間地府中。之前梁武帝於金山寺修建『水陸大齋』法會時,古代紂王的諸臣屬,都因法會功德而得以脫離罪苦;弟子當時雖也蒙恩而得暫時止息苦難,但由於案情罪刑尚未確定,所以無法完全脫罪免苦。於今幸蒙禪師慈悲,設此大齋法會度眾懺罪,弟子與諸臣等,均得並列於「國君臣」之席位,以及諸列國之君臣,均得同承聖恩功德善力,將脫罪而投生於人間。惟恐新生之世代有異、國土各別,無法親報深恩,故特於今日同來拜謝!」說完,便都隱化不見了。
從此之後,英禪師便常修建此「水陸大齋法會」,利樂眾生。而普天之下也都遵而行之,以至於今,尤為興盛。因此,世間之人,凡有想要息滅災難祛除疾病的、想祈求願望或乞福的;或欲修集功德之糧以資增來世福報的、以及要超度先靈亡眷的;無不皆以此「水陸法會」為首要之務。
【注:列國君臣】列國,指古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列國。
矧經有云,施諸鬼食,便能具足無量福德。則同供養百千俱胝如來功德,等無差別。信乎施鬼趣之食,既同供佛。亦應同彼三乘,及餘五趣。然則即此一食,普霑法界,平等廣大,事盡理到。如南嶽禪師所謂。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即此義也。
【譯】:況且,經中有說道,施食於諸餓鬼眾,便能具足無量的福德;並且就同供養百千俱胝如來的功德一般,相等而無差別。誠然如是,施食鬼趣眾生,既然等同供養諸佛的功德,那麼便也應等同於奉供三乘、乃至及於其餘五趣。因此之故,即於此所施之一「食」,便能周遍普霑盡法界,平等而廣大,事皆盡情而理全周到。誠如南嶽慧思禪師偈云:「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也就正是這個意旨了。
【注:同供養百千俱胝如來功德】《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阿難!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常以此密言及四如來名號,加持食施鬼,便能具足無量福德,則同供養百千俱胝如來功德,等無差別,壽命延長,增益色力,善根具足。」(T21n1313_p0465b04)
【注: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佛祖統紀》:「六道斛 淨名經云:以一食施一切 (言一切則全收六道),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 南岳隨自意三昧云:凡得食應云,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賢聖,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 (…不齊也)別。 天台觀心食法,鳴鐘後斂手供養一體三寶,次出生飯稱施六道,此皆等供十界。即是今人施六道修水陸供之明證也。 述曰:… 若大乘行人,圓觀法界,則當依淨名經中義。… 若依出世法,用平等心修無礙供,則當仰觀淨名、南岳、天台三處之文,則理無不在。…」(T49n2035_p0322a04)
我輩追惟佛祖,垂教天下。而於施食一門,致意勤切者。以一切眾生因得食故,有二種益。謂能近資色身,以行六度。遠資法身,以顯四德。原始要終,其實一道。
我等生當末運。竊服真風。深知此道,普博深遠,供養中最。於是與我同志,恭依舊製,增益新儀。謂於古人所立名位,不足者補之。重出者刪之。義未安者刊定之。意未已者附益之。
【譯】:我輩(法師)追想思惟,佛祖垂示聖教遍及天下,而唯獨對於「施食」法門,其用心致意所以特別殷勤關切的原因,乃因一切眾生,若能得用食饍物的話,便可蒙受兩種利益。第一、近則目前能滋養色身、維持生命,而修六度萬行;其二、遠則因修功累德能滋養法身、增長慧命,而證顯「常、樂、我、淨」四德。因此,探究始末究竟,其實終歸是「施食普度,同證菩提」唯一之至道。
我等(法師)生逢末運時代,欣慕真道而修正法之行,深知此「施食法門」,平等普遍、博大深奧而悠遠,於所有「供養」法中最為殊勝。於是與我等同修法侶,恭謹遵依舊制「水陸儀文」的精神,增益補全而成新的「水陸儀軌」。也就是說,前人於古時宗教未明,以致所立上、下堂名位,有所不足而未能盡善的,今則補列周全(※詳見《會本》p.173 之說明);若有重複的,則刪減更正;名相、文義未安立明確的,則加以刊正訂定;若意猶未盡的,則再附加而補強。
【注:原始要終】探究事物發展的始末。〈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孔穎達 疏:「原窮其事之初始,……又要會其事之終末。」 高亨注:「原,察也……此言〈易經〉乃觀察事物之始,探求事物之終,表明事物由始至終之整個情況。」
【注:真風】①《四明尊者教行錄》:「故陳隋國師智者大師,法名智顗,演一花之大旨,立八柱之華宗;…藏通別圓四教斯闡,醍醐乳酪五味相宣,傳般若之燈光,開方等之門閾。長風破浪,溺群魔於不二之門;大山出雲,茂正法於說三之圃;垂為妙典,揚我真風。」(T46n1937_p0925a08) ②《四明尊者教行錄》:「自當依經解義,續智者之真風。」(T46n1937_p0894c12)
「并列國君臣」原譯有誤,茲更正為「以及諸列國之君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