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10 《第十 行供下堂法事》注釋淺譯 (01)

水陸法會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第十行供下堂法事 《會本》p.368 ~ 436

至心歸命禮。十方法界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譯】:謹以至誠懇切之心,歸命禮敬十方法界一切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 獻香偈】-

建大寶爐開法供。 香風濃郁藹栴檀。
羣生無一不心聞。 於此悟明中道義。
【譯】:恭敬啟建大寶香爐,開演妙法而普施法供;藹藹栴檀妙香雲集,香風濃密而周遍馥郁。
法界群靈普蒙熏習,悉皆一心聞法而開妙解;於中深深得體悟,明了中道圓實之真義。
【注】:對照於之前「奉請下堂」單元開始之「然香文」(《會本p.220:「謂之香,則萬法之都名。舉其體,則三德之全分。… 自非有能熏之功,何由見所顯之理」,則前後呼應而相成。

我佛如來,有然香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燃香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什伐栗多末你。 阿鉢羅句吒。 蘇破囉尼。 毗迦知。 虎[* 三徧) 

 主法想香雲海,充塞道場。六道羣靈,熏聞開悟。

-【◎ 灑淨偈】-

湛湛靈泉盈寶器。 了知流出自心源。
只於當處悟真機。 徧灑法筵無不淨。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09《第九 禮大懺悔文上供》注釋淺譯

水陸法會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第九禮大懺悔文上供 《會本》p.367

 二香燈 禮誦【水懺】各一部,三卷須一氣念完。 )

 本單元唱念儀式,與【第六誦地藏經上供法事】同。 )

-【◎ 楊枝淨水讚 】-

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以楊枝淨水,遍灑於三千大千界。水性本空具有八德,利益人天不可思議!添福益壽廣增延。滅除所有罪障,消盡一切過愆。種種烈火熾燄熱惱苦,悉皆化作紅蓮清涼樂。
敬禮皈命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 各席上香 】-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三稱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13)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偈

※ 法師齋主俱跪。 主法押磬,香燈鳴引磬,正表舉,眾同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偈云: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諸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徧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我此說戒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譯】:反省往昔以來,自己所造作的種種無量惡業,皆是由於無始來的貪瞋癡而引起;對於這些從身、語、意所生的種種不善,凡此一切罪過,我於今衷心地悉皆懺悔。
誠願當我臨將命終之時,能得盡除一切妄念惡業等因緣的障礙;蒙佛接引,當面覲見無量壽大願王阿彌陀佛,光中見佛立即得以往生西方安樂淨土。
當我既已隨佛往生極樂國,蒙佛威神加持,故所發諸大行願終能當下現前悉皆成就;於是,一切願行圓滿而無有絲毫之遺漏,因而便能利益安樂所有的眾生。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12)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六道佛子登壇受座 】-

既稟律儀。斯為佛子。爰即六凡之質,獲依三寶之光。一處傾誠,俱時作禮。大欣此遇,滿慰茲懷。將肅入於道場。更密承於法力。
【譯】:爾等六道群靈,既已圓滿稟受奉持大乘律儀,即已成為正式佛子。因此故能即以六道凡夫的質,而得親依三寶的殊勝光明;謹於此莊嚴道場,以至誠懇切之心,同時恭敬禮拜三寶聖賢。能夠值遇如此殊勝的機緣,實在是無比的慶幸與欣喜,也深深撫慰了一直以來蒙苦受難的悲懷。於今即將肅恭進入道場而登壇,故更再仰承秘密勝妙之法力以輔成。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11)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更求三寶加被

※ 再為六道稱三寶洪名,求冥加被。 

法界六道,一切羣靈。既獲淨戒。當須敬禮大乘常住三寶,一切聖賢。始可前進。參陪座席。我今奉為稱唱三寶洪名。冀承威力。用為加被。
【譯】:爾等法界六道所有一切群靈,既已受得大乘菩薩清淨戒,當須肅誠敬禮大乘常住三寶及一切聖賢,以表誠敬;然後方可繼續前行,參隨陪同而入座席。故我於今,謹奉為爾等六道一切含靈眾生,稱唱三寶之洪名,恭敬冀望仰承三寶慈悲威勝之力,以資加護被祐。
【注:參陪】謂參與陪侍、伴隨。 《(重雕補註)禪苑清規》:「陪眾第二。 既已出家參陪清眾,常念柔和善順。」(X63n1245_p548c24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南無大乘金光明經。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各三稱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近。
聖主天中王。 迦陵頻伽聲。 哀憫眾生者。我等今敬禮。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10)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譯】:第九重戒即是「瞋心不受悔戒」。若身為佛子,不論是自己心懷瞋怒而不原諒別人、或是教令他人瞋恚不恕;或初萌一念瞋心為因、怨讎境現助成為緣、巧設種種打罵方式為法、瞋心污辱為業等;都是犯了「瞋心不受悔」的重戒。當知,菩薩應當發起一切眾生本具的平等善根,而無有鬪諍之事;等視眾生如子而常生慈悲之心,念眾生猶父母而常生孝順之心。因此,若菩薩反卻對一切眾生、乃至對一切「幻化、無情」等「非眾生」,懷瞋心而惡口謾罵侮辱(口業),並加以用手撲打、刀杖割虐傷害(身業),恨意猶不能止息(意業);甚至於當所瞋怒的對象前來悔過請求原諒、乃至低聲下氣好言懺罪道歉,還仍然瞋恨而不肯釋懷,這就是犯了極惡的「菩薩波羅夷罪」!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9)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第四妄語戒。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譯】:第四重戒即是「妄語戒」。若身為佛子,不論是自己親說妄語、或者是教使他人妄語、或假種種巧言方便而妄語;或初起一念妄語誑心為因、誑念相續助成誑事為緣、以種種欺騙巧言為法、誑欺他人信受而成妄語業;乃至明明未見而誑說有見、或確實有見而妄說未見,類此於見、聞、觸、知等處以心妄想、以身妄作而行誑妄語;這都是犯了「妄語」的重戒。當知菩薩應當常於本源心地生起清淨的正語正見,也慈悲化他而令一切眾生發起正語和正見。因此,如果反更令自他一切眾生妄起邪語、邪見、造作邪業,這就是犯了極惡的「菩薩波羅夷罪」!
【注:自妄語】《梵網經菩薩戒略疏》:「自妄語者,自向人說,我得上人法。教人妄語者,教他向人說,我得上人法。…」(X38n0695_p0713b21)(按:此解則指「大妄語」。)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8)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再說十重戒,以為持護用心之法 】

汝輩六道諸佛子眾。既依憑三寶,發無作戒。親聞羯磨,結成善業。宜應自此堅固護持。於一切處,勿令有犯。不為患難,退轉其心。不為塵境,惑亂其志。寧有戒死,不無戒生。縱其乘急戒緩。以三途身,得值彌勒,聞法度世。何如持戒清淨,解第一義。以人天身,而與龍華最初之會。
又何如具諸戒行,三心圓發。以此土身,而升安養上品之位。
然則輪迴永謝。聖果可階。莫不由於此日,稟戒護持之力也。
今當為汝,宣揚梵網經心地品,十重波羅夷。以彰持犯之相。切須善學,敬心奉持。
【譯】:爾等六道諸佛子眾,既已仰憑三寶,得受淨戒而發起無作戒體;親得妙戒作法,結成佛種善業;則實應善自珍重而從此堅固護持淨戒,不論於一切時處,都不得有任何毀犯。絕不因為患難顛沛,便退轉所發的菩提大心;也絕不受外塵境界誘惑,便迷惑喪亂所立的宏志。寧可因有戒、持戒而犧牲性命,也絕不願無戒、毀戒而苟且偷生。若因熱衷聞教卻懈怠於持戒,以致墮落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中;則縱使將來以三惡道身值遇彌勒菩薩下生成佛,而聞法受度於世;又那裡比得上持戒清淨,同時深解大乘第一義諦,故得以人天之身,參與彌勒菩薩當來成佛時,最初龍華第一會便聞法而受度呢。
更又那裡比得上,具足諸戒、如實受持戒行,同時圓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心,即能以此居於五濁穢土之身,而得往生極樂安養淨土上品之位呢!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7)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為六道說「戒」 】-

【○ 先說三聚淨戒

汝輩六道羣靈。已能依大乘門,懺悔發願。今當至心,進求戒法。
夫大乘三聚無作妙戒者。度生死海之巨筏。起重惡病之良醫。證涅槃道之要門。入諸佛位之正軌也。
諸佛出興,志在敷化。敷化之方,曰戒定慧。然圓人所修,一成一切成。是故學戒,即學定慧。一心中學,學無不徧矣。
【譯】:爾等六道一切群靈眾生,於上已能遵依大乘法門之教誡,真實懺悔,廣發菩提大願;於今則應以至誠恭敬之心,進而求受大乘戒法。
此殊勝之「大乘三聚無作妙戒」,乃是能夠度越生死大海的巨筏,也是能令五無間罪等業障惡病起死回生的良醫;又是能得證涅槃圓寂至道的要門,更是能由此證入諸佛果位的正軌啊!
當知諸佛所以出興於世間,主要就是為了廣弘佛法的教化。而弘化的內容,就是「戒、定、慧」三學。雖說有三學,然圓教之人所修,即三即一,即一即三;因此,一學成就則一切學悉皆圓滿成就;所以,學戒便即同時圓成學定與學慧。也就是說,即此圓妙一心而學,則所學也就圓妙而無所不遍了!

言戒者,禁止之義也。言戒相者。大乘三聚戒,名出地持。曰攝律儀者。無惡不斷也。曰攝善法者。無善不修也。曰攝眾生者。無有情不度也。
今當更為汝輩。先論所發戒體,以為稟受。故天臺聖師之言曰。戒體者,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假色。謂此戒體,不起則已。起則全性。而性修交成。必有無作假色。
假色者。性必假色法,以為表見也。無作一發,任運止惡。任運行善。不俟再作,故曰無作。
自非退菩提心,更學邪法。起上惡心,造十重業。未來他世,雖在三惡道,終不失戒。若於後更受菩薩戒時,不名新得。名為開示瑩淨。蓋謂重為開示其已聞之義。瑩淨其已得之體而已。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6)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勸六道發「菩提心」 】-

汝輩六道羣靈。無始至今。中間於先佛世時,得逢知識。教令發心求菩提道者,固亦多矣。
但以宿世煩惱障厚,願行力微,志不決定。稍值惡緣,隨即退失。或生未聞佛法之處隨順世間種種惡法。何由能發菩提之心。
今茲何幸。得逢施主,開建普度大齋勝會。已依大乘行懺悔法。便當於此猛發菩提大心。
【譯】:爾等六道一切群靈,從無始以來至今,其間曾值先佛住世之時,幸得逢遇善知識教令發心,而上求菩提道者,固然為數很多。
但由於宿世的煩惱業障深厚,而願心、修行之力微弱,修道志向也不堅定;於是稍微遇到一點不善的因緣,便隨即退失初發的善心大願。或者是生於未得聞受佛法之處,以致謬誤順從世間種種邪見惡法。諸如此類,則如何能發起菩提之心呢?
於今何等幸運,能得逢施主發心,啟請修建如此殊勝之「平等普度大齋勝會」。之前既已遵依大乘聖教而行真實懺悔之法,便應把握良機善緣而於此精進廣發菩提大心!

然菩提心,當云何發,何名菩提。如天臺聖師之言曰。佛菩提心者,從大悲起。佛正行中,此心為先。欲求佛道,先以大悲熏心。乃至得果之後,欲行化他者,亦必以此大悲為之本也。
言菩提者,如光明玄義言。梵語菩提,此翻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為道也。二曰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機會理為道也。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5)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如上且就六凡以論。今明聖位當懺悔者。藏通二教,三乘聖人。雖有析色體色入空之殊。界內界外巧拙之異。然同除四住,同證偏空。但離斷常中,未聞佛性中。是故應須懺悔,滅除業障。
【譯】:以上是暫且先就六道眾生而論。於今繼續述明即使上居聖位而仍然應當懺悔的道理。 就「藏教」及「通教」三乘聖人而論,雖然其修行有「析色入空(※分析諸法而了知空理)」與「體色入空(※體達諸法如幻而當體本空)」的不同,以及界外、界內、「小拙」與「大巧」界內、界外、「大巧」與「小拙」的差異;然而卻同樣都已斷除三界「四住地」的見思煩惱,而同樣證得偏真空理; 雖已得「離斷、常兩邊」的中道,卻仍未能聞「空有不二」的佛性中道。 因此之故,仍然應須懺悔,以滅除尚餘存的惡業障礙。
【注:析色體色入空、界內界外巧拙】《四明尊者教行錄》:「藏通為界內巧拙。別圓為界外巧拙。」(T46n1937_p0884a16) 《天台四教儀》:「問:此藏通二教,同是三乘,同斷四住,止出三界同證偏真… 何故分二?答:… 所證雖同,大小巧拙永異。此之二教,是界內教。界內小拙不通於大故小析色入空。 … 教則界內大巧,大謂大乘初門故,體色入空故。」(T46n1931_p0778a11 天台以藏通二教皆為界內之教,皆斷除見思之惑見偏真之空理,僅出離三界之分段生死;其中,藏教之機為鈍根,即析色見空,故稱為界內之拙度;相對於藏教之鈍根,通教之機為利根,即觀當體即空,故稱為界內之度。又通教雖說空,其中自含中道之理,故利根菩薩見之,得以接入其後之別教、圓教,稱之為別接通、圓接通;此即通教被視為大乘初門之原因。(佛光大辭典)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4)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為六道行「大乘懺悔法」 】-

汝等六道一切羣靈。已能歸依三寶,為佛弟子。更當進求菩薩大乘戒法。永為成佛之本。
但以汝輩,無始而來,經歷諸趣。罪業重積,能為遮障。
今為汝輩。依大乘門,行懺悔法。俾身心光潔,方堪納戒。
【譯】:爾等六道一切群靈,於今已經歸依三寶,成為真正佛弟子。則更當進一步求受大乘菩薩戒法,一受永受而永遠為成佛的根本。
但由於爾等群靈自無始以來,歷劫生死沉淪諸趣之中,所造罪業累積深重,因此能形成種種遮阻障礙。
故今為爾等群靈等眾,遵依大乘法門,先行懺悔之法。以令身心光明潔淨,才堪能納受大乘菩薩戒法。

言懺悔者,如天臺聖師之言曰。要須知懺悔名。知懺悔處。知懺悔法。知懺悔位。懺悔名者,梵語懺摩。此云悔過。若投誠三寶。悔過首罪,是為知懺悔名也。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3)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言一體者,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亡雙照。三智圓覺,名為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名為法寶。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合,名為僧寶。
【譯】:至於所謂「一體三寶」,則是以實相真慧諦觀,了悟一切諸法,並非斷滅的「空」、也非真實的「有」; 但卻也是空性的「空」、緣起的「有」; 進而雙亡「空、有」兩邊不取,同時雙照「空、有」兩邊不捨;如此而「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圓滿覺了,故名為「佛寶」。其所覺悟真如法性之理,「空、假、中」三諦圓融具足,名為「法寶」。而如此圓妙的覺了真慧,與「理」「事」和合圓融理事而和合一如,則名為「僧寶」。【注:一體三寶、與理事和合】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2)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廣為六道開示「歸依一體三寶」 】-

※ 法師即廣為六道說法,歸依一體三寶。 鳴尺一下云: 

法界六道含靈。已能圓發大心,得決定信。今當為汝仰依聖教。委釋一體三寶之相。俾知聖凡同具。次當正示觀心三寶之法。俾知修性互融。
【譯】:法界六道一切含靈聞上述法要,已都能廣發圓妙大心,得決定不疑之信。於今當再為爾等群靈,仰遵如來聖教而詳細說明「一體三寶」的體性相狀,以令爾等了悟此性體為聖凡所同具。然後再正舉明示「觀心三寶」的方法,令大眾悟知事修與性體互融無礙。
【注:含靈】同於含識,含生,有情等。《大寶積經》三十八曰:「假令三界諸含靈,一切變為聲聞眾。」
【注:一體三寶之相】《涅槃經疏私記》:「經云三寶性相者。三寶之性,即是一體三寶之相,即是別體,故云性相也。」(X37n0660_p0099a04《釋門歸敬儀護法記》:「謂四位三寶之相狀,隨眾生機見而立也。言一體者,乃眾生本具之妙性也;因迷成識,故謂一體」(X59n1094_p0439c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