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廣為六道開示「歸依一體三寶」 】-
(※ 法師即廣為六道說法,歸依一體三寶。 鳴尺一下云: )
法界六道含靈。已能圓發大心,得決定信。今當為汝仰依聖教。委釋一體三寶之相。俾知聖凡同具。次當正示觀心三寶之法。俾知修性互融。
【譯】:法界六道一切含靈聞上述法要,已都能廣發圓妙大心,得決定不疑之深正信。於今當再為爾等群靈,仰遵如來聖教而詳細說明「一體三寶」的體性相狀,以令爾等了悟此性體為聖凡所同具。然後再正舉明示「觀心三寶」的方法,令大眾悟知事修與性體互融無礙。
【注:含靈】同於含識,含生,有情等。《大寶積經》三十八曰:「假令三界諸含靈,一切變為聲聞眾。」
【注:一體三寶之相】①《涅槃經疏私記》:「經云三寶性相者。三寶之性,即是一體三寶之相,即是別體,故云性相也。」(X37n0660_p0099a04)②《釋門歸敬儀護法記》:「謂四位三寶之相狀,隨眾生機見而立也。言一體者,乃眾生本具之妙性也;因迷成識,故謂一體。…」(X59n1094_p0439c07)
【注:修性】①依修行始能成就者,稱為修;不待修行而本來具足者,稱為性。性乃不變之本體,修為隨緣變化之作用。(佛光大辭典) ②性修不二門:天台宗之觀心法門「十不二門」之第三。修治造作之功,稱為修;本有不改之體,稱為性。性德即眾生剎那之一念,本來自爾具足。然眾生偏於妄情,迷而不覺,故藉修門以顯德,除去妄情,使本具性德,徹照三千之法。一念性德具足三法,性雖本爾;藉智起修,由性發修,由修成性。性修本體不二,如水與波,相雖不同,實為一體。(佛光大辭典) ③修謂修治造作,即隨緣變造之事也。性謂本有不改,即真如不變之理也。性德不出色心,修德莫非三觀。今示全性起修,則諸行無作;全修在性,則一念圓成。是則修外無性,性外無修,互泯互融,故稱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泯,絕也、亡也。論性,則修全在於性,性外無修,修泯亡也;論修,則性全在於修,修外無性,性泯亡也。融即圓融,性不礙修,修不礙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也。)(三藏法數)
言三寶者,如天臺聖師之言曰。佛未出世,但有輪王十善之化而已。自大聖初成正覺。首為提謂長者,開授三歸。使之翻邪歸正,為入聖之根本者也。
此三歸者,通發一切戒品。及諸出世善法。故不同十善之舊法也。
言歸者,歸以反還為義。反邪師而還事正師。此歸於佛也。反邪法而還修正法。此歸於法也。反九十五種外道,而還從於三乘正行之侶者,此歸於僧也。
言依者,依以憑為義。憑心靈覺。得出三界,是依於佛也。憑佛所說法。得出三界,是依於法也。憑三乘之侶。得出三界,是依於僧也。
言三寶者,此佛法僧,可尊可重,故名寶也。而有事有理。事者,住持三寶也。理者,一體三寶也。
【譯】:所謂「三寶」,誠如天臺智者聖師所說:佛未出世之前,世間只有轉輪聖王「十善法」的教化而已。自佛陀悟道初成正覺,首先為提謂長者開示教授三歸依法,教令悔捨邪道而歸依正道,以此作為進入聖道的最初根本。
此「三歸依」法,為佛法之本,並會通開發一切戒種品類,以及種種出世的善法,所以不同於以往世間的「十善」舊法。
所謂「三歸依」的「歸」,是以「反邪歸正」為意旨。也就是說,反離邪師而還歸奉事正師,這就是「歸於佛」;反棄邪法而還歸修學正法,這就是「歸於法」;乃至反離九十五種邪師外道,而還歸遵從修行三乘正道的僧侶,這就是「歸於僧」。
至於「依」,則是以「依憑」為意旨。依憑本心靈妙覺性,而得出離三界火宅,這就是「依於佛」;依憑佛所教示的正法,而得出離三界,這就是「依於法」;乃至依憑三乘之正信僧侶而得出離三界,這就是「依於僧」。
而所以總稱為「三寶」,則是因為「佛、法、僧」三者,至高無上而值得欽敬尊重,所以名之為「寶」。然而,所說的「三寶」還分為「事相」與「理體」兩種。就事相上說,指的是「住持三寶」;而就理體來說,則是「一體三寶」。
【注:三歸】《法界次第初門》:「如來未興於世,爾時已有十善之化,是為世間舊善,豈有三寶之可歸。大聖初成正覺,方因提謂長者,開授三歸之戒,翻邪歸正,以為入聖之根本。…佛法以此三歸為本,通發一切戒品及諸出世善法,豈同十善之舊法耶。…一歸依佛…歸者以反還為義,反邪師還事正師,故名歸;依者憑也,憑心靈覺,得出三塗及三界生死也。…二歸依法…歸者反邪法還修正法,故名歸;依者憑佛所說,法得出三塗及三界生死。…三歸依僧…歸者反九十五種邪行之侶,歸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歸;依者憑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塗及三界生死。」(T46n1925_p0670b07)
【注:提謂長者】《學佛群疑》(聖嚴法師):「初成佛道的釋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對兩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謂及婆梨迦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比丘僧。唯有三歸具足,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言住持者,佛在世時,樹王得道為佛寶。說四諦法為法寶。度五比丘為僧寶。佛滅度後。範金合土,紙素丹青為佛寶。黃卷赤牘,三藏聖教為法寶。剃髮染衣,紹隆佛化為僧寶。此三住世不絕,故曰住持三寶。
然一切像,即是真身。經典所在,是佛舍利。今時凡僧,亦能荷負正法,為世福田。是亦所歸之處也。
【譯】:所謂「住持三寶」,就是指佛陀在世時,於菩提樹下悟道證果而為「佛寶」;之後所說「苦集滅道」四諦法即為「法寶」;而所度化的憍陳如等五位比丘,即是「僧寶」。而於佛滅度之後,則以金鑄、泥塑,或素紙、顏料彩繪之佛像為「佛寶」;而以黃紙朱牘,經卷所記載的「經律論」三藏聖教為「法寶」;並以依制剃除鬚髮、著染色衣,紹承佛種弘隆教化的出家眾為「僧寶」。由於此三寶常住世間,護持佛法不令斷絕,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然而應知,凡一切諸佛尊像,即是佛之真身;而經典所在,即是佛的法身舍利;而當今出家僧,也能荷擔如來家業弘揚正法,為世間之福田;因此,也都是眾生所應歸依之處!
【注:住持三寶】《金光明經玄義》:「料簡三寶者,若指樹王得道為佛寶,轉生滅四諦法輪為法寶,度陳如等五人,先得眼智明覺者為僧寶。由是三寶故到于今,即有相從三寶者,此乃阿含中所明階梯三寶。」(T39n1783_p0004c05)
【注:範金】範,指鑄造器物的模型;《集韻•范韻》:「範,模也」。 金指金屬、合金之類。
【注:黃卷赤牘】①牘,古用以書寫文字之木片;亦指文書、書籍。 ②【黃卷赤軸】又云黃紙朱軸,謂佛之經典也。案寫經典用黃紙,蓋準於唐代之黃敕,一為尊之,一為防蟲害也。 《維摩經垂裕記》曰:「唐貞觀中,始用黃紙,寫敕制焉。…比用白紙多有蟲蠹,… 宜用黃紙。」 《華嚴演義章》曰:「言黃卷赤軸者,今大藏經卷是也。」(佛學大辭典)
【注:凡僧】未證聖果之平凡僧。(佛光大辭典)
→ ...( 續接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3) )...
水陸《第八說冥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