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04)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為六道行「大乘懺悔法」 】-

汝等六道一切羣靈。已能歸依三寶,為佛弟子。更當進求菩薩大乘戒法。永為成佛之本。
但以汝輩,無始而來,經歷諸趣。罪業重積,能為遮障。
今為汝輩。依大乘門,行懺悔法。俾身心光潔,方堪納戒。
【譯】:爾等六道一切群靈,於今已經歸依三寶,成為真正佛弟子。則更當進一步求受大乘菩薩戒法,一受永受而永遠為成佛的根本。
但由於爾等群靈自無始以來,歷劫生死沉淪諸趣之中,所造罪業累積深重,因此能形成種種遮阻障礙。
故今為爾等群靈等眾,遵依大乘法門,先行懺悔之法。以令身心光明潔淨,才堪能納受大乘菩薩戒法。

言懺悔者,如天臺聖師之言曰。要須知懺悔名。知懺悔處。知懺悔法。知懺悔位。懺悔名者,梵語懺摩。此云悔過。若投誠三寶。悔過首罪,是為知懺悔名也。
【譯】:說到「懺悔」,誠如天臺智者聖師所說:必須要清楚知道懺悔的名稱意義、知道懺悔的究竟處、知道懺悔的方法、知道懺悔的位趣。 所謂「懺悔」的名稱意義,梵語稱作「懺摩」,漢語稱為「悔過」。如果能歸敬投誠於三寶之前,自首告白而悔改過錯,這才是真正明白懺悔的意義。
【注:懺悔名、懺悔處、懺悔法、懺悔位請參考《金光明經文句•釋懺悔品》(隋天台智者大師):「此經專以懺悔當品。今先釋名。懺者首也,悔者伏也。次明懺悔處者。… 故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是名大懺悔,是名莊嚴懺悔,是名無罪相懺悔。無罪相者,此約空為處也。… 行人若識此意,先當求覓法性道理為懺悔處也。次明懺悔法者。法為二種,一正法、二助法。…四明懺悔位者。」(T39n1785_p0059a08

懺悔處者。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依此觀心,知罪實相。是懺悔處也。
【譯】:而懺悔的究竟處,如《普賢觀經》中所說:若要懺悔的話,應該端正安坐,一心專念「實相」,自能了然無我心空,則所謂的罪與福,也即都是空性而無主宰、無有實體。能遵依此法而觀心,才能真正了知罪業性空之實相,這才是真正的懺悔究竟之處。
【注:懺悔處】《金光明經文句》:「此經專以懺悔當品,今先釋名… 次明懺悔處者 … 歸依處者,即甚深無量法性也。為是義故須識懺悔處也。故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是名大懺悔,是名莊嚴懺悔,是名無罪相懺悔。無罪相者,此約空為處也;莊嚴懺悔者,約俗諦為處也;大懺悔者,約中道為處也。行人若依法性為懺悔處者,高出一切諸處所也。行人若識此意,先當求覓法性道理為懺悔處也。」(T39n1785_p0059b05

懺悔法者,有事有理。理者、正觀。事者、助道。正觀者、即觀法性。法性者、諸法實相也。助道者、身旋禮。口讀誦。心策觀。正助合行,是懺悔法也。
【譯】:至於懺悔的方法,則分有「事懺」與「理懺」。 所謂理懺,是正行的觀法;事懺,是資助道行的方法。 理懺的正道觀法正觀,也就是體觀法性;而法性,就是一切諸法空寂、真如實相之性。 而事懺的助道之法,則是遵依儀法而旋身行禮、口中讀誦經文、專心策勵正觀。 能綜合正觀與助行而相輔相成,這才是真正的懺悔之法。

 懺悔位者,其義最長。汝輩六道羣靈,若造五逆十惡,諸惡律儀。念念作惡。親近惡侶者。是為地獄業因,當得地獄趣報。受極重苦,曠劫莫脫。
若有深著五欲。不義取財。利己枉人,癡呆無知者。是為畜生業因,當得畜生趣報。更相殘害,無能止息。
若有慳貪不施。邪見諂曲。破齋犯戒,不信因果者。是為餓鬼業因,當得餓鬼趣報。常時饑渴,無由一飽。
【譯】:至於所謂「懺悔」的位趣,其意義最為長遠。爾等六道群靈眾生,如果造作五逆、十惡等罪,犯了種種重惡律儀,經常念念之中作諸惡業,親近造惡之徒,這就是墮地獄的惡報業因,必受墮落地獄趣的果報;感受極重的苦厄,歷經久劫而出脫無期。
若是深深貪著五欲,以不正當的手段妄取不義之財,為了私利己而冤他人,乃至愚迷癡呆、昧理無知等等,這就是畜生的業因,當受墮畜生趣的果報;弱肉強食而彼此殘害,無法停息。
如果是吝嗇貪取而不肯布施,心懷邪見而曲意諂媚,破壞齋法而毀犯戒律,不信善惡因果的,這就是餓鬼的業因,必得墮鬼趣的果報;以致常時以來饑渴交迫,無法進食以一飽飢腸。
【注:五逆十惡】五逆,五種極逆於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十惡,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痴。(佛學常見辭彙)
【注:破齋】《盂蘭盆經疏記》:「鍼咽鬼,謂腹大如山,咽如鍼孔,謂破齋夜食盜竊眾僧之食故。」  《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破齋者,謂非時食等。…受八戒持齋,在家菩薩應行此事。」

若有薄修福業。常懷勝他。我慢陵人,多好爭訟。是為修羅業因,當得修羅趣報。一日三時,苦具自至。此輩應須懺悔,滅除業障。
若夫慎守綱常,堅持五戒。是為人業因,當得人趣報。然人中有八苦,而復多造種種不善。死墮惡道。如是等罪,應須懺悔,滅除業障。
至於行十善道。修世禪定。是為天業因,當得天趣報。然天中有五衰,耽著欲樂,而不修行,福盡還墮。甚有直從上界,入地獄者。應須懺悔,滅除業障。
【譯】:至於若是稍微修得微薄的福業,但常懷勝過他人之心,自我傲慢而欺凌他人,愛好爭論訴訟等事,這就是阿修羅的業因,當得生阿修羅趣的果報;於是一天之中三時受苦,苦具自然而來加諸其身。像這一類的眾生,應須至誠懺悔,滅除宿習業障。
而若是循規蹈矩、謹慎遵守倫常綱紀,堅定持守五戒,這就是生為人的業因,當得生於人趣的果報;然而人趣中仍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八種大苦;而且於人趣中往往又再造下許多惡業,以致死後受報墮落惡趣之中。像這樣的種種罪過,當然應須懺悔,以滅除所造的業障。
乃至於常行十善道業,勤修世間禪定功夫,這就是生天的業因,當得生於天趣的果報。然天趣壽將盡時,仍有「衣服垢穢、頭上華萎、腋下汗流、身體臭穢、不樂本座」五種衰亡之相;而且於天趣中容易耽著欲樂享受,而不精進修行,於是福報享盡仍然依業墮落他趣,甚至有直接從上界而遽然墮入地獄惡趣的。因此即使天趣眾生,仍然應須懺悔,以滅除往昔所有的業障。
【注:苦具自至】《翻譯名義集》:「阿脩羅…又長阿含云,… 然一日一夜,三時受苦,苦具來入其宮中。」(T54n2131_p1079b05

此外更有六道往來,受中陰身,隨業遷轉者。
更有值遇惡緣。不盡天年,遂至橫亡者。
更有強暴之鬼,伺人之便。興禍求食,或復加害,如是等類,皆應共行懺悔,滅除業障。是為識懺悔位也。
【譯】:除此以外,還有於六道間生死往來受中陰身,各隨業報而遷移流轉的中陰眾生。
更有不幸遭遇到厄運惡緣,以致尚未盡其應享的天年,便突然遭致橫禍罹難的眾生。
更還有一類強橫凶暴的鬼類眾生,陰趁他人之便,而妄興災禍貪求祭食,或甚至再殘加殺害。像以上諸類的眾生,都應該共同至誠地懺悔,滅除所造的惡罪業障。這便是識別六趣、中陰、橫死、鬼類等「懺悔」位趣。



水陸《第八說冥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