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08《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注釋淺譯 (12)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六道佛子登壇受座 】-

既稟律儀。斯為佛子。爰即六凡之質,獲依三寶之光。一處傾誠,俱時作禮。大欣此遇,滿慰茲懷。將肅入於道場。更密承於法力。
【譯】:爾等六道群靈,既已圓滿稟受奉持大乘律儀,即已成為正式佛子。因此故能即以六道凡夫的質,而得親依三寶的殊勝光明;謹於此莊嚴道場,以至誠懇切之心,同時恭敬禮拜三寶聖賢。能夠值遇如此殊勝的機緣,實在是無比的慶幸與欣喜,也深深撫慰了一直以來蒙苦受難的悲懷。於今即將肅恭進入道場而登壇,故更再仰承秘密勝妙之法力以輔成。

我佛如來,有登壇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登壇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弭補攞鉢頭摩。暮伽跛囉縒囉。跛囉弭捨覩。矩嚕嚕。莎縛訶。 三徧 )

法界六道。一切羣靈。隨筵真宰。受薦先亡。各各受戒已竟。齋主虔誠。參禮座席。
【譯】:於今,法界六道一切群靈、隨筵之真宰諸神、以及受薦超度之先靈亡眷等,各各均已受戒圓滿,身心清淨。齋主等謹虔誠參拜,並獻座以恭請入席。

※ 二表白執爐,主法齋主俱問訊出位,從下堂第一席,依次乃至十四席,一一送位上香問訊畢,仍各歸本位。 

【○ 白「獻座文」 

芥子納須彌之山。毫端現寶王之剎。是為不思議事。何關有取著心。
維茲普度之場。莫非妙嚴之境。不撥萬象,豈外十虛。
維大眾之善來,藉良緣而俱會。尊卑有序,遐邇無遺。
曲躬傴僂而趨,依位從容而坐。一念寂默,百慮銷亡。請俟移時,當行修供。
【譯】:以一至微之芥子,而能容納極廣的須彌大山;於極微細之白毫尖端,而能現莊嚴的佛國寶剎;凡此均為微妙不可思議之事,超越了大小差別的情見而融通無礙,這那裡是用「分別取著心」所能體會的?(※ 小大無礙。)
而今於此慈悲普度一切眾生的道場,在在處處都是莊嚴殊勝的妙境。無須否定森羅萬相之境,唯心本然,自然便能涵融十方虛空而無外。(※ 空有互融。)
誠敬迎請六道一切群靈眾生,爾等如今來得正逢其時;藉此殊勝良緣而俱處一會,聞法受度。依照禮節而尊卑有序,排列井然;無論居於遠方近處,均無任何疏忽遺漏。
屈腰躬身而恭順地來到壇場,依次從容入席而安然端坐;一念寂靜默然,千百憂慮煩惱悉皆銷亡。敬請稍候片刻,即當修設供養之法。
【注:芥子、須彌】須彌,原指古印度宇宙觀中,位於一世界中央之須彌山,轉喻為極大之意;芥子,原係芥菜之種子,其體積微小,故以之比喻極小之物。禪宗多以「須彌入芥子」一語來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別見解,而達於大徹大悟、融通無礙之境界。《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於華嚴宗,則用來表示華嚴境界中不可思議的「法界之顯露」,謂法界之體性廣大不可思議,無所不包而大小無礙;故即使以須彌山(或三千大千世界整體宇宙)放入一芥子(或一毛孔)中,須彌山(或三千大千世界)不縮小,而芥子(或毛孔)亦不膨脹。此一「大小無礙」之思想,係佛教所特有之思想;而於各宗之中,華嚴宗尤強調之。(佛光大辭典) 《景德傳燈錄》(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江州刺史李渤問師曰: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譚否? 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 李曰然。 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而已。」(T51n2076_p0256b09) 《維摩經抄》:「今此維摩經即當第三法性宗所攝。由此經芥子納須彌方丈容世界。皆表法性圓融無礙之義也。若能悟入此第三宗,則於佛法無所滯等論。諸佛說有有不妨空,諸佛說空空不妨有,故中論偈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T85n2773_p0423c28
【注:毫端現寶王剎】《圓覺經心鏡》:「楞嚴中,富樓那,以生滅,難如來藏;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與此金剛藏?疑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無明同?如來答云:一切世界,始終生滅,若常住真心,自所證法,則無生無滅。故彼經云:我以妙明不生不滅含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虗空,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不生不滅,即斯之義。」(X10n0254_p0397b16
【注:寶王】佛陀之尊稱也。佛以諸功德為莊嚴,故云寶王。楞嚴經三曰:「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往生論註上曰:「華嚴經寶王如來。」(佛學大辭典)
【注:有取著心】《注肇論疏》:「聖人以大悲大願為因,眾生善根為緣,故有應化心生。眾生以無明為因,境界為緣故,有取著心生。若本覺為因,師教為緣,則有了悟心生。」(X54n0870_p0164a07) 取著,謂執取所對之法,貪著而不捨離。此乃凡夫之境界。凡夫視心外之對象為實有,又於己身執著有「我」、「我所」,此皆執於「我」而起之作用。以此取著而生貪欲,有貪欲則為生、老、病、死等一切煩惱所繫縛而不得解脫。(佛光大辭典)
【注:不撥萬象】者,絕也,除也,遣也。 《楞嚴經宗通》:「世尊前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已明明說破,何容更說。但於其中,撥萬象則有非相;不撥萬象則有是相;是非二相,最為微細;惟真見無上菩提妙淨明體,方有出身之路。妙淨明體,即菩薩自住三摩地也。住此定中,敻脫根塵;故見與見緣,俱不可得。… 證菩提者,不但所空,能亦空,故曰本無所有。能所俱空,此見及緣,當體寂滅,即是菩提妙淨明體。」(X16n0318_p0776a17
【注:十虛】《法華經大意》:「轉萬物總是自己。即一心含攝十虛。」(X31n0609_p0479b24) 《法華經大意》:泯三世而無際,亦無無際。洞十虛而無方,亦無無方。」(X31n0609_p0514c13) 《賢首五教儀》:「又知心性本來周遍法界,含吐十虛,隨諸緣起成一切法,亦如心住遍容無礙,以諸大小法相無非一法界心,是故於一小器出生一切飲食資具,佛宮殿中頓現眾生居處屋宅。毛端容剎,塵裏轉輪,一多即入,廣狹隱顯,以知心法皆包遍故,即得一切周圓。」(X58n1024_p0676b16
【注:善來】梵語。音譯作莎揭哆。為印度比丘歡迎來客所用之客套語,即「其來正好」之意。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客舊相遇條記載印度寺眾之禮法,凡弟子門人等應先對來客說「莎揭哆」;客即答「窣莎揭哆」(梵,譯作極善來)。(摘自「佛光大辭典」)
【注:傴僂(ㄩˇ ㄌㄡˊ)】恭敬順從的樣子。 駝背、彎腰曲背的樣子。
【注:移時】短暫的時間。猶言片刻,一會兒。

我佛如來,有相應坐位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相應坐位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暮伽。 鉢頭摩。 遜娜[(/)*(/)] 。馱囉馱囉[*]。 漫拏[-+] [*]

※ 主法想六道佛子,無量眷屬,親承法力,各得受座。 

法界六道一切羣靈。隨筵真宰。受薦先亡。各各安坐已竟。唯佛為緣。各誦洪名。益資勝用。
【譯】:於今,法界六道一切群靈、隨筵之真宰諸神、以及受薦超度之先靈亡眷等,各各均已安然入座。眾等謹以一心憶念佛為因緣,恭誠稱誦萬德洪名,以資增益勝力妙用。

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繞佛五百聲歸位



水陸《第八說冥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