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法會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第二行發符懸旛法事 (《會本》p.60 ~ 80)
至心歸命禮。十方法界。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譯】:謹以至誠懇切之心,歸命禮敬十方法界一切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然香】-
香從心生,心由香達。不居三際,可徧十方。雖法爾之如然,亦施者之能致。
是故諸佛聞之而加護,羣生於此以蒙熏。欲期勝益之全彰,更誦密言而助顯。
【譯】:此香乃從真誠之心生起,而此真誠之心也由此香而上達。(心香圓融,理事不二)。即此一念心香,超越三際而橫遍十方。雖然諸法本然如此周遍於法界,但仍有賴施者至誠虔修方能成就。
因此,諸佛聞知而興慈悲加護,眾生也蒙此薰習而得救度。為使其殊勝利益完全彰現,更謹誦密語以助其興顯。
【注:不居三際,可徧十方】①《百丈清規證義記》:「…敬香誦咒,想此香雲,遍滿十方佛剎;一切聖賢,咸起護念。… 證義曰:殿主,為眾香燈之首領。… 香花燈塗果樂,六種供養中,以香燈為名者,五濁穢世,臭不可聞;當夜暗時,黑不可見。欲求三寶天神,常居於此,護念我等,故常焚妙香,以解其穢;遇暗然燈,以明其物;使無臭暗之障,而成微妙之香,光明之臺。此香燈之義也。故此執,全在心誠,方成敬獻。所謂香從心生,心由香達;不居三際,可遍十方。… 又必賴誦咒心想而成,方盡敬獻。…… 金光明經四天王品云:是妙香氣,於一念頃,即至我等諸天宮,其香即時變成香蓋;其香微妙,金色晃耀,照我等宮,釋宮、梵宮、乃至諸佛世界;於諸佛上,虛空之中,亦成香蓋;金光普照,亦復如是。華嚴經賢首品云:又放光明香莊嚴,種種妙香集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一切大德尊。… 據此全賴誠心觀想,以為供養,則一瓣香,遍滿十方。」(X63n1244_p0458b22) ②《仁王經》:「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 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T08n0246_p0836a23) ③《仁王經科疏懸談》:「不住三際,無去來今。」(X26n0516_p0211b22)
【注:法爾】①與自爾,法然,天然,自然同。不假他之造作,其法自然也。如火之熱、水之濕也。宗圓記四曰:「法爾者,爾此也。謂不構造,其法自如此,猶云自然也。」(佛學大辭典) ②《四明尊者教行錄》:「具德圓常正性真空妙有遇緣而發。法爾如斯。不勞造作。」
我佛如來。有然香達信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燃香達信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什伐栗多摩你 阿鉢羅句吒 蘇破囉尼 毗迦知 虎[合*牛] ( 三徧 )
(※ 主法想此香雲徧滿法界,一切賢聖,悉皆覺知,生歡喜心。)
-【◎灑淨、結界】-
寶器晶熒,靈泉演漾。三加祕密,一灑清涼。
即四座以光嚴,徧十方而涓潔。遠塵離垢,感聖招賢。允在茲時,躬行斯道。
【譯】:珍妙寶器(淨水盃)晶瑩光潔,靈泉淨水潾潾蕩漾;嚴淨身、口、意而秘密加持,以此淨水一灑而周遍清涼。
令此四大使者之尊座光明嚴淨,且遍十方悉皆清明;遠離一切塵垢,感請諸聖賢慈悲而降臨,允於今時法會中,恭敬修行平等普度之道。
【注:演漾】形容水波盪漾貌。
【注:三加】《華嚴經探玄記》:「三加相中三業加。口加勸說以增辯。意加冥被益智。身加摩頂以增威」(T35n1733_p0196b22);及「自下第三明其加相。於中有三。謂口意身加。此三加次第有其二門…」。(T35n1733_p0283c15)
【注:涓(ㄐㄩㄢ)潔】清潔,清淨。
我佛如來有灑淨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灑淨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伐什囉 賒咩耶 吽癹 悉哩摩呬 薩訶 ( 三徧 )
(※ 主法想水到處,嚴淨光明,即成結界。)
-【◎奉請四大使者】-
伏聞覺皇憫燄口之徒,初令奉斛。梁帝感神僧之夢,遂啟脩齋。雖偏標水陸之名,實等供聖凡之眾。
所謂、於三尊則加敬。言羣品則興悲。極上天下地以無遺。何彼界此疆之有間。
凡居異趣,咸示真脩。故茲託事於多儀,必使成功於普度。
【譯】:敬聞昔時,世尊慈悲憫憐燄口鬼類受苦無盡,故教阿難尊者以具斛施食之道,救度餓鬼眾生。而後又於梁武帝時,因夢中感得神僧告示:「六道眾生受苦無量,宜建水陸大齋來普度救濟」,於是啟修「水陸大齋法會」。雖然此齋法偏重標舉「水陸」眾生之名,但其實是平等一如地供養「四聖六凡」十法界。
也就是說,對於三寶則虔加恭敬,而對六道眾生則廣興悲憫;盡天地間無所遺漏,也沒有任何疆界的區隔。
凡所有居於六道異趣的眾生,都示以無上真修妙法而修平等供養。故藉由此周全的儀軌事修,而令達成圓滿的普度。
【注:初令奉斛(ㄏㄨˊ)】①此即施食起教最初根本。詳《會本》p.166第3行。 ②《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爾時餓鬼白阿難言:汝於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數餓鬼,并百千婆羅門仙等。以摩伽陀國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飲食,并及為我供養三寶。汝得增壽,令我離於餓鬼之苦得生天上。」(T21n1313_p0464c06) ③斛,本為量器名,古謂十斗,今容五斗。以四角形大木盤盛大量飯食以供養三界萬靈,稱為斛食。(佛光大辭典)
【注:梁帝感神僧之夢】此即水陸起教之始。詳《會本》p.167第3行。
【注:異趣】①《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墮異趣。」(T48n2012Ap0383a11) ②《敕修百丈清規》:「佛與眾生均有是性,悟之而登妙覺,迷之而流浪生死,從劫至劫六道異趣,業報展轉無有窮已。」(T48n2025_p1115c10)
【注:真脩】不假作意,與理體相應任運而修,稱真修;依真如理而起有心有作之修,稱緣修。緣修可視為真修之方便。此語原為地論師所用。天台大師智顗以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而以融真妄、絕破顯之意為真修。又空假二智為緣修,中道之觀智為真修。就天台宗所判之化法四教而言,智顗又以通別二教為緣修,圓教為真修。(佛光大辭典)
今則、仰遵內教,恭按靈科。開法會以濟迷流,固自專於主者。
扣帝閽而發大號。正有賴於使乎。爰恪意以奉迎。冀聞呼而即至。
【譯】:於今,敬遵教法,恭依儀軌,啟建「水陸普度大齋法會」以濟度苦海眾生。這固然須仰仗主法者竭誠盡敬以契真。
但要上達天聽而感發大號令,則有賴於使者傳達信息。故以肅誠恭敬之心奉迎使者,希望聽聞呼請便即降臨。
【注:主者】①謂「主法者」,例如《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佛號終收一下拜起問訊。主者舉)。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X74n1480_p0543c18);《慈悲地藏菩薩懺法》:「(主者引眾梵聲稱讚)以此稱讚三寶功德。…」(X74n1487_p0588a14) ② 通常對於主人、主管、主事者,也謂之「主者」。
【注:帝閽(ㄏㄨㄣ)】①指「天帝的宮門」,《文選•甘泉賦》:「選巫咸兮叫帝閽」。 ②喻「朝廷」。《滕王閣序》:「懷帝閽而不見」。
至心奉請。神通自在。威德難量。四天捷疾持符使者。并諸眷屬。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至心奉請。神通自在,威德難量。空行捷疾持符使者。并諸眷屬。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至心奉請。神通自在,威德難量。地行捷疾持符使者。并諸眷屬。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至心奉請。神通自在,威德難量。地府捷疾持符使者。并諸眷屬。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譯】:至心奉請,神通自在、威德難思量之四天捷疾持符使者、及諸眷屬;惟願不違本誓願力,哀憫苦難眾生,而於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至心奉請,神通自在、威德難思量之空行捷疾持符使者、及諸眷屬;惟願不違本誓願力,哀憫苦難眾生,而於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至心奉請,神通自在、威德難思量之地行捷疾持符使者、及諸眷屬;惟願不違本誓願力,哀憫苦難眾生,而於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至心奉請,神通自在、威德難思量之地府捷疾持符使者、及諸眷屬;惟願不違本誓願力,哀憫苦難眾生,而於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步布哩 迦哩哆哩 怛他誐多耶。 ( 三徧 )
(※ 主法想使者,各有百千諸眷屬從空而來,依位序立。)
→ ...( 續接 02《 第二 行發符懸旛法事 》注釋淺譯 (02) )...
2013/08/20 依 [ 水陸儀軌會本 ] 補加 主法觀想,如: (※ 主法想此香雲徧滿法界,一切賢聖,悉皆覺知,生歡喜心。) 等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