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03 《第三 行啟請上堂法事》注釋淺譯 (13)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奉請沐浴】-

金剛正體,豈非堅密之身。玉毫淨光,斯為真實之相。
畢竟本來無垢,當知何處有人。是則開陳沐浴之門,為欲洗滌塵勞之類。
冀回蓮瞬,俯鑑葵傾。將奉導於聖儀,幸前臨於溫室。
【譯】:諸佛正體,湛寂凝然,本為金剛之身,難道不是堅實嚴密而圓滿殊勝的嗎?白玉毫相,皓潔光潤,普放淨光明照十方,此即為如來真實之相。
故知寂滅清淨之身,本來畢竟無有染垢;慧觀法界空性,諦知一切悉皆清淨無我。因此,於今所以施設「沐浴」的儀法,為的是要藉此而洗淨煩惱垢重的眾生之類啊!
衷心冀望諸佛慈悲,稍瞬青蓮佛眼而垂視;俯察明鑒大眾的仰慕之心,誠敬殷切猶如葵花向日而傾轉。謹將遵奉導行「沐浴」之聖潔儀式,敬請一切聖賢移駕,前往浴室。
【注:金剛正體金剛體,如金剛堅固之身體也。指佛身功德而言。維摩經方便品曰:「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喜普會。」註:「什曰:如來身無可損若金剛也。」新譯仁王經中曰:「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良賁疏中一曰:「金剛體者堅固具足,體者身也。佛身堅固猶如金剛。」  正體,此謂佛之本體。(佛學大辭典)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金剛正體湛寂凝然。」(T47n1997_p0761a12
【注:玉毫佛之白毫相也。慧琳音義十一曰:「言玉毫者,如來眉間白毫毛也。皓白光潤,猶如白玉,佛從毫相,放大光明,照十方界,故云玉毫瑞色也。」(佛學大辭典)
【注:何處有人《禪祕要法經》:「爾時行者,應自思惟,今我此身,髮是我耶?爪是我耶?骨是我耶?身諸五藏,為是我耶?如是諦觀身諸支節,都無有我。… 如是種種諦自思惟,何處有人及地水火風?觀此地是敗壞法,觀此火猶如幻,又觀此風,從顛倒起,觀此水從虛妄想現。作是觀時,行者見身,猶如芭蕉,中無堅實;或自見心,如水上泡;聞諸外聲,猶如谷聲。作是觀時… 觀身靜寂,不識身相,身心安隱,恬怕悅樂。」(T15n0613_p0251a25) 《禪祕要法經》:「應當至心觀無我法。我身無我,他身亦然。今此所見,屬諸因緣,我不願求。我觀此身,無常敗壞,亦無我所,何處有人及與眾生?作此思惟已,一心諦觀空無我法。」(T15n0613_p0253a11) 《金光明經》:「善女當觀,諸法如是,何處有人,及以眾生?本性空寂,無明故有,如是諸大,一一不實,本自不生,性無和合。以是因緣,我說諸大,從本不實,和合而有;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無所有故,假名無明,是故我說,名曰無明、行識名色、  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惱,眾苦行業,不可思議,生死無際,輪轉不息。」(T16n0663_p0340b11) 《摩訶止觀》:「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何處有人及以眾生?」(T46n1911_p0094a25
【注:蓮瞬,蓮眼。謂佛眼慈悲,澄澈明朗,妙如青蓮花。維摩經:「目淨脩廣如青蓮」。 ,轉動眼睛。
【注:葵傾葵花向日而傾轉;喻「嚮往、仰慕之殷切」。宋史:「千官雲擁,群后葵傾。」
【注:溫室即浴室。又曰湯殿。寶積經五十七曰:「明至我家,入溫室洗浴。」(佛學大辭典)  後漢安世高譯有《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說洗浴之功德。

【○ 請諸聖臨浴所 】

蓮華藏海,當體圓成。流泉浴池,隨處顯發。
湛湛兮八功德水。巍巍乎五分法身。須知諸佛元不洗塵。為欲眾生皆令離垢。
想見受茲灌沐,夜月之印澄潭。現諸威儀,朝曦之升遠漢。
敬宣密語,請濯溫泉。用表法門,不壞世諦。
【譯】:蓮花藏莊嚴世界海,於茲當體圓滿而成就。涓涓流泉、寶嚴浴池,隨處圓融而顯發。
具足「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之八功德水,清淨深湛而澄澈;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法功德成就之法身,巍然而莊嚴。須知諸佛元本清淨無染,根本無須洗滌塵勞(實無有塵勞可洗);於今奉行「沐浴」儀式,其實是為了開導眾生,欲令眾生皆能由此得悟而遠離塵
一心諦觀,了見諸佛聖賢為慈悲教化而權受灌洗沐浴,清淨莊嚴;有如清夜之皎月,清楚映現於澄澈之潭面。所現威儀莊嚴之相,則如朝陽初升,曦光乍明,曜曜朗照而無遠弗屆(萬德莊嚴,佛光普照,無幽不明)。
謹誠敬宣誦真言密語,恭請諸聖臨溫泉而濯浴。藉此權巧儀式而明示大眾,實相法門雖說「無相」,但也「無所不相」,而不壞捨「妙有」事相之理。
【注:蓮華藏海】是含攝義、出生義、具德義。 《妙法蓮華經玄義》:「或言華王世界蓮華藏海者,此實報土也。」(T33n1716_p0767a19《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謂般若華嚴海空,法華佛慧,涅槃蓮華藏海。」(X57n0980_p0682c10) 華藏世界」:釋迦如來真身毘盧舍那佛淨土之名。最下為風輪,風輪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蓮華,此蓮華中包藏微塵數之世界,故稱蓮華藏世界,略名華藏世界。凡報身佛之淨土,具十八圓滿,其中之依持圓滿,即蓮華藏世界也。唐華嚴經八曰:「爾時普賢菩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修淨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 蓮華藏世界為諸佛報土之通名,即華嚴經所說者,釋迦佛之華藏也。觀經所說之極樂,阿彌陀佛華藏也。大日經所說之胎藏界,密嚴經所說之密嚴國,大日如來之華藏也。(佛學大辭典)
【注:八功德水】極樂之池中及須彌山與七金山之內海,皆盈滿八功德水。無量壽經上曰:「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 稱讚淨土經曰:「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 俱舍論十一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腸。」(佛學大辭典)
【注:五分法身】以五種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 一、戒,謂如來口意三業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也。 二、定,如來之心寂靜,離一切妄念,謂之定法身。 三、慧,如來之智圓明,觀達法性,謂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 四、解脫,如來之心身,解脫一切繫縛,謂之解脫法身。即涅槃之德也。 五、解脫知見,知已實解脫,謂之解脫知見法身。即後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後二者,就果而付名;而總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則謂之五分法身。(佛學大辭典)
【注:灌沐】《佛說浴像功德經》:「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T16n0697_p0799b13
【注:夜月之印澄潭】皎月本明,潭面月影自亦皎然;諸聖本淨,示現之受沐自亦清淨。 又、月影雖明,須知皎月本明;沐浴雖淨,當知諸佛本淨。
【注:遠漢】漢,天河。故遠漢即指「遙遠的天河」之意。
【注:世諦】對真諦之稱。 者世間,世俗。者事實,又道理。 世間之事實,又世俗人所知之道理,謂之世諦。又曰俗諦,世俗諦,覆俗諦等。涅槃經曰:「如出世人所知者,第一義諦。世間人所知,名為世諦。」仁王經上曰:「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花。」(佛學大辭典)

我佛如來,有沐浴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沐浴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底沙底沙 僧伽 娑訶  三徧 )

※ 主法想此浴室七寶所成,寬廣嚴淨。 一切聖賢,隨順施者獻浴之意,皆入中浴。 
  
○諸佛法身常本妙。以由緣了為莊嚴。 寂而常照絕言思。如谷答聲無不應。
○載仰三乘并八部。隨宜益物顯慈威。 至哉方便有多門。端自大權悲智起。
○此日修齋興普度。十方賢聖悉雲臨。 為陳沐浴順彝儀。了達聖軀元離染。
○曠矣戒池無有際。湛然定水鎮常盈。 澡除心垢得清涼。要使羣生開妙悟。
【譯】:○雖然諸佛清淨寂滅之法身,如如圓融而本元絕妙(「正因佛性」),但仍須依由「緣因佛性」以資發一切善根功德,以及「了因佛性」之智慧以照了真理,方能成就圓滿莊嚴。
故法身之體寂靜而真智之用常照,絕言思慮的推想分別或表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同岑寂山谷回應一切「來聲」而「答音」,有聲必答,無響不應。
○敬仰菩薩、緣覺、聲聞三乘,及天八部等聖賢,隨順機宜而利益一切,廣顯無比的慈悲與威嚴。
至高無上的教法,雖權巧方便而施設多種法門,但皆從大聖權化興顯的慈悲(下化眾生)與智慧(上求菩提)而起開始
○謹於此日虔修水陸大齋,廣興平等普度之法。十方諸聖眾賢,悉皆雲集而駕臨。
特為陳設「沐浴」之權法,以隨順常理之儀式;應當通達明了,聖體其實根本清淨,離垢而無染。
○(觀沐浴之池:)防非止惡的清涼戒池(戒),曠渺而無有邊際;
(觀沐浴之水:)靜慮澄心的三昧定水(定),澄湛安定而盈滿。
(觀沐浴之義:)權現澡浴,實為勸示眾生,滌除三毒煩惱心垢,而得涅槃寂靜清涼。
(觀沐浴之旨:)凡此種種,主要為的是普令眾生,由此得生般若智慧(慧),而開發妙悟。
【注:寂而常照】真理之體云,真智之用云。楞嚴經六曰:「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正陳論曰:「真如照而常寂為法性,寂而常照是法身,義雖有二名,寂照亦非二。」(佛學大辭典)
【注:絕言思】《金光明經文句記》:「圓人根利,聞空有等皆知性具。性具四門豈有隔礙?一門具三,三門皆爾。稱性而觀,稱性而說。既皆稱性,性絕言思。故觀即無觀說即無說。是故觀說皆云如實。」(T39n1786_p0100a15
【注:寂而常照絕言思,如谷答聲無不應】山谷闃然無聲(喻「寂」),卻有照來聲而應答之用(喻「照」)。 雖「絕言思」,無功用道;卻如谷答聲,妙用宛然。
【注:大權】指佛、菩薩等大聖為濟度眾生而顯現種種異形。(佛光大辭典)
【注:悲智】慈悲與智慧,是佛菩薩所必備的二種德性,也叫做悲智二門。是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佛學常見辭彙)
【注:彝(ㄧˊ)儀】彝,常理、常道、法則。
【注:定水】(譬喻)定心湛然,譬如止水。往生十因曰:「若定水澄淨,自見滿月尊。如淨水為緣,見空中本月。」(佛學大辭典)

※ 主法想諸聖賢,一一浴畢出室。 
   


水陸《第三請上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