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奉請上堂諸聖臨壇】-
○稽首十方無上覺。圓詮教行理三經。 大心菩薩大乘僧。緣覺聲聞三寶眾。
○傳教四依稱列祖。天仙八部眾神王。 我今普度建壇場。願展慈光垂密證。
【譯】:(稽首禮敬佛、法、僧三寶眾) 禮敬十方一切無上諸佛;禮敬諸佛所圓滿詮釋之「經卷教法」、「解脫行門」、「實相理體」三經一切諸法;禮敬悲願大心之一切菩薩大乘僧及緣覺、聲聞。
【注:教行理三經】依《會本》p.91~92說明:十方諸佛所說大千經卷,無邊教道,能開妙解,是為教經。教即般若,以般若之智,在於說故。復能照了諸經,所詮一切行門,依而行之,必能感果,是為行經。行即解脫,以解脫之用,從緣起故。復知無邊教道,一切行門,法法當體,即是實相,是為理經。理即法身,以法身之理,是所顯故。 然此教行理者,雖有三名,不出一體。修圓觀者,一心中得。 作此觀時,當知教由智說,即是真諦;行從緣起,即是俗諦;體此實相,即是中諦。三諦一心,無前無後,即是圓悟不思議之三經也。
【注:四依】①《佛祖統紀》:「西土二十四祖紀第二。始祖摩訶迦葉尊者,二祖阿難陀尊者,…二十三祖師子尊者。……諸師皆金口所記(事出輔行),並是聖人,能多利益(按法藏經:我滅度後,有二十四尊者,出現於世,流傳我法)。輔行云:像末四依弘宣佛化傳中既云並是聖人,故多是四依。亦可通於三二。以初依屬凡,不得名聖也(妙玄云:五品六根為初依,十住為二依,十行十向為三依,十地等覺為四依。此約大乘論四依。……是知金口諸師,皆破無明,位在四依,內弘大法而外示小像。」 (T49n2035_p0169a12) ②依,謂弘宣佛化堪為眾生所依止。
伏以 非如非異,是為以佛眼觀。何聖何凡,此則於法界一。
境俱智寂,體兼用冥。函與蓋以相應,水共波而不別。
【譯】:敬思我佛敎化,既非偏執於「真如空性(一如)」(一如),也非取著於「異相假有(相異)」(相異),如此才是以佛眼圓觀而見中道實相。何者為「聖」?何者為「凡」?於理體法界,唯是平等一性。(處聖不增,在凡不減)。
所觀之「境界外相」與能觀之「本性真智」,兩俱寂然;「真性本體」與「假有妙用」,雙兼冥合而不二;就像盒子與盒蓋彼此相應而吻合,也正如波浪當下就是水而一體無別。
【注:非如非異】①《妙法蓮華經玄義》:「故〈壽量品〉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非如非異。若三界人見三界為異,二乘人見三界為如,菩薩人見三界亦如亦異,佛見三界非如非異,雙照如異,今取佛所見為實相正體也。」(T33n1716_p0682b29) ②《妙法蓮華經文句》:「非於世間之隔異,非於出世之真如,故云非如非異。」(T34n1718_p0132a28)
【注:佛眼】指諸佛照破諸法實相,而慈心觀眾生之眼。係五眼之一。謂諸佛具有肉、天、慧、法四眼之用,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無量壽經卷下:「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佛光大辭典)
【注:函】盛物的匣、箱盒。
至若隨時起教。為實施權。雖分別於多門,終指歸於一道。
然則理由事顯,化以機興。亡絕待中,固不涉離微之論。顯正因性,必須憑緣了之修。
是以明燈獻華,低頭合掌。要莊嚴於萬行,俾圓妙以三身。故知寓跡於有為,畢竟歸元於無作。
【譯】:至於所以會隨順時機(五時)而興起種種教化(八教),其實是為了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的「真實之教」,而方便施設的善巧「權宜之法」;因此雖然分別有多種不同的法門,但最終畢竟還是歸趣於唯一佛乘之道。
然而「真空理體」必須藉由「妙假事相」以彰顯,而「敎化」也須等待合適的「機緣」方能興起。要泯除一切極微細的偏執,不但兩邊不立,而且中道不居,這固雖然不能執取於「體、用」或「空、有」之論;但要證顯本具的「正因佛性」理體,仍須依憑「了因佛性」的照了覺智,與「緣因佛性」的功德善根,相輔相成而修行。
因此之故,點燃明燈、獻供香花,恭敬俯首、肅誠合掌,務必要莊嚴身心儀式種種萬行,以圓滿法、報、化三身的殊勝絕妙。所以可知,雖然示跡於種種有為假相,畢竟終究回歸於本元無作之真性。
【注:離微】①《寶藏論》:「又離者空也,微者有也。空故無相,有故形量。是以非有非空,萬法之宗;非空非有,萬物之母。出之無方,入之無所。包舍(含)萬有,而不為事;應化萬端,而不為主。」(T45n1857_p0146c22) ②法性之體,離諸相而寂滅無餘,謂之「離」;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議,謂之「微」。《寶藏論•離微體淨品》云:「無眼無耳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智有用謂之微;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佛光大辭典)
【注:圓妙】台家釋圓教之圓,有圓妙之一義。空假中三諦圓融而不可思議。謂為圓妙。妙者以不可思議而名。四教儀集註下曰:「三諦圓融,不可思議,名圓妙。」(佛學大辭典)
【注:正因】係天台大師智顗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之說所立者,謂一切眾生無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顯,即成三德妙果。(一)正因佛性,正即中正,中必雙照,離於邊邪,照空照假,非空非假,三諦具足,為正因佛性。亦即諸法實相之理體是成佛之正因。(二)了因佛性,了即照了,由前正因,發此照了之智,智與理相應,是為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緣即緣助,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正因之性,是為緣因佛性。(佛光大辭典)
爾乃、恪遵洪範。庸尚多儀。崇水陸之清齋,極地天而普濟。
妙供養海,納眾流而愈深。勝功德林,挺千枝而並秀。
今則特開嘉會。寅奉慈尊。延內懷四攝真人。集外現二乘高士。
召五通之仙黨。來八部之天倫。撫盛席以端居。即香餚而克享。
施心既啟。覺慧徧知。恭事請迎。願垂臨降。
【譯】:於是,除了謹遵佛陀的無上教法,同時恭行種種的事法儀式,崇敬修建「水陸」清淨大齋,極遍天地而普濟一切有情,無所遺漏。
勝妙的供養如浩瀚大海,普納「誠心供養」之眾流而更加深廣;殊勝的功德如鬱茂森林,挺拔「慈心悲願」之千枝而並顯靈秀。
於今特別開建此難逢之嘉美盛會,恭敬奉請慈悲諸佛世尊,延請內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之菩薩真人,邀集外現「聲聞、緣覺」二乘相之菩薩高士。
又召請具五神通之眾仙,並請來天龍八部之天眾;祈請諸聖賢等眾,安處盛宴之席位而威然端坐,即臨奉供之香餚而納享。
如今,施主的虔敬供養之心既已開啟,而諸聖眾必也能覺察而遍知此心意;故我等虔誠恭敬以事迎請,祈願諸佛菩薩、聖賢等眾,垂慈而駕臨法會。
【注:爾乃】發語詞。「於是」之意。
【注:恪遵洪範】恪遵,「謹慎遵守」之意。洪範,《尚書》:「洪,大。範,法也。言天地之大法。」
【注:四攝】一布施攝。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也。二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由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攝。謂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霑利益,由是受道也。仁王經中曰:「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學大辭典)
【注:真人】總稱阿羅漢,亦稱佛。以是為證真理之人故也。… 法華文句一曰:「瑞應云真人。」同疏記曰:「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佛學大辭典)
【注:高士】菩薩之舊譯。三教指歸二曰:「菩薩,古維摩經翻高士。」(佛學大辭典)
補增:
回覆刪除(1)【注:四依】②
(2)「不但兩邊不立,而且中道不居,這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