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五席】
一心奉請。盡虛空,徧法界。十方常住,諸聲聞僧。并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恭敬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一切諸聲聞僧,及諸眷屬。
一心奉請
鹿苑先度五比丘,最後須跋陀羅,諸阿羅漢。
世尊高弟,大迦葉,阿難陀等,十大弟子。
靈山聞法,大比丘眾。萬二千大阿羅漢。
靈山得記,學地無學地,諸大聲聞眾。
五時聞法,學地無學地,諸大聲聞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盡虛空、遍法界:
鹿苑最先受度之五比丘,以及最後受度之須跋陀羅等諸阿羅漢。
世尊之卓越弟子,大迦葉、阿難陀等十大弟子。
靈山聞法之大比丘眾,萬二千大阿羅漢。
靈山得佛授記之學地、無學地等諸大聲聞眾。
五時聞法,學地、無學地等諸大聲聞眾。
世尊滅後,結集三藏,阿難陀等諸阿羅漢。
【注:靈山聞法,大比丘眾。萬二千大阿羅漢】《法華經‧序品》:「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
【注:靈山得記,學地無學地,諸大聲聞眾】《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
【注:學地】指修學佛道時,尚殘留有餘地之修行境地。就小乘而言,由修戒、定、慧三學,而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前三果是為有學,第四果為無學;其中,有學之階段即為學地。(佛光大辭典)
住世十六大阿羅漢,萬六千九百弟子眾。
天台山方廣聖寺,住世五百大阿羅漢。
慧俱無疑三解脫,信行法行,六種阿羅漢。
通教體法已辦,藏教學無學。內外七賢眾。
【譯】:受佛付囑住世護法之十六大阿羅漢,及其一萬六千九百弟子眾。
天台山方廣聖寺,住世之五百大阿羅漢。
「慧、俱、無疑」三種解脫,及信行、法行,六種阿羅漢。
「通教」之體法入空、證已辦地,「藏教」之學、無學,內、外凡之七賢眾。
【注:住世十六大阿羅漢】《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佛薄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并眷屬等,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勅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囉惰闍。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第一尊者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第三尊者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註:共計一萬六千九百阿羅漢。)(T49n2030_p0013a03)
【注:天台山方廣聖寺,住世五百大阿羅漢】〈住世護法羅漢_故宮文物月刊•李玉珉〉略以:「與我國五百羅漢信仰發展關係最為密切的當是天台山的羅漢傳說。據慧皎撰著的〔高僧傳〕……竺曇猷,住天台山時,「每恨不得度石橋,後潔齋累日,復欲更往,見橫石洞開,度橋少許,睹精社神僧,果如前所說,因共燒香中食。食畢神僧謂猷曰:卻後十年自當來此,今未得住。於是而返,顧看橫石還合如初。」自此,神僧羅漢隱居於天台山的故事遂逐漸傳開。後世又根據這一故事,發展出天台山石樑橋的方廣寺即五百應真駐錫之地的說法。〔天台山志〕頻頻記述,這五百羅漢因為願力普攝無邊,散處山林,分形顯化,為人間作福田,為眾生除災難的事蹟。顯然,天台山的五百羅漢不僅是獨善其身的聖賢,也是受佛敕令,居住世間,於末法中弘揚佛法,救渡眾生,具備大乘菩薩性格的羅漢。……五代、兩宋時期,不少帝王信奉天台山的五百羅漢,……吳越王錢氏還在天台山方廣寺造五百銅羅漢。」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12962.htm )
【注:慧俱無疑三解脫、信行法行】①藉智慧力以解脫煩惱之阿羅漢,稱為慧解脫阿羅漢。若得滅盡定,而於心、智慧兩方面悉皆解脫之阿羅漢,則稱俱解脫阿羅漢。此二者再加無疑解脫阿羅漢(在俱解脫中通達一切文義,而得四無礙解者),則成三種阿羅漢。(佛光大辭典) ②《妙法蓮華經玄義》:「六、明時解脫羅漢者。是信行鈍根待時及眾緣具,方得解脫故名時解脫羅漢。羅漢此無翻,名含三義,殺賊、不生、應供也,位居無學。羅漢有五種。…此五種阿羅漢,是信種性根鈍。…是五種各有二種。不得滅盡定,但是慧解脫;得滅盡定即是俱解脫。……七、不時解脫羅漢者。即是法行利根,名不動法阿羅漢也。…是不動羅漢亦有二種。一不得滅盡定,但名慧解脫;二得滅盡定,即是俱解脫;若聞佛說三藏教門,修緣念處即發四辯,名無疑解脫,是名波羅蜜聲聞,能究竟具足一切羅漢功德也。」(T33n1716_p0729a06) ③對於法行而言,自依聖法而行,謂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謂之信行。信行者為鈍根而成聞慧,法行者為利根而成思慧。玄義十曰:「教門為信行人,觀門為法行人。」(佛學大辭典)
【注:體法已辦】①通教之人,不如藏教人依析色之法,直體達諸法即空無生而入於真空,謂之體法。《法華文句》十曰:「有體法三乘人,同學無生斷煩惱盡。」(佛學大辭典)②三乘之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發真無漏,智斷功畢,故名已辦地。(三藏法數)
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譯】:恭敬祈願十方常住一切諸聲聞僧等,無違本誓願力,哀憫苦難眾生,於是日今時降臨法會。
(※ 主法想十方聲聞,嚴肅威儀,從空而至。 )
→ ...( 續接 03《 第三 行啟請上堂法事 》注釋淺譯 (08) )...
水陸《第三請上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