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02 《第二 行發符懸旛法事》注釋淺譯 (02)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宣「證盟疏」 】- (香燈送證盟疏與正表,令齋主拈拜長跪)

雲擁旌幢。風行部曲。彷彿九霄而下。徘徊四座之間。冀暫駐於光儀。將委宣於悃欵。
【譯】:(四大使者,與其眾眷屬從空而來。)旌旗幢幡如雲簇擁,巍巍軍陣似風疾行。彷彿自九霄雲外瞬間而下,徘徊留連於四大使者尊座周間。祈請威儀煥發的使者與諸眷屬暫駐道場,聆聽我等大眾懇切宣陳心意。
【注:部曲(ㄑㄩ)】指軍隊,行伍。
【注:悃(ㄎㄨㄣˇ)欵】真摯、誠懇之心。 欵,同「款」,誠也。

恭惟四大使者。自強不息,得一以靈。用之則行,威而不猛。霜襟默識,既經緯於萬方。玉趾遠騰,載馳驅於億剎。
庸謹奉辭之職。矧多專對之才。唯妙闡於神通。實善權於方便。
【譯】:四大捷疾使者,以其自強精進不息,故能得道而感通一切;隨應機宜普行慈悲之道,威武而不兇猛;內心清淨寂然而知,盡心竭力不辭勞苦;現跡各處無遠弗屆,載馳載驅於億萬剎土。
承擔著奉達文疏的重任,也具備獨立從容應對之高才;雖靈妙示現神通之力,實是善巧權現之方便。
【注:恭惟】敬思,表示稱頌、讚嘆之意。
【注:自強不息】謂自我奮發圖強,努力不懈。《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注:得一以靈】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王弼 注:「,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以成。」 得一,得道也。《呂氏春秋》:「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後成。」高誘 注:「,道也。天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成也。」 《古尊宿語錄》:「有化主問:承古有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未審衲僧得一時如何? 師云:善為化導。」X68n1315_p0274a05
【注:用之則行】語出《論語》:「用之則行,捨之則藏」。 其意謂:若有能任用我者,便將治國平天下之大道推行於世(兼善天下)。否則,便將此治國大道藏之於身(獨善其身)。
【注:經緯於萬方】經緯萬端,喻頭緒繁多,事務繁雜。
【注:專對】指使者能單獨隨機應答,應對得體。《論語》:「使於四方,不能專對 」。顏師古 注:「謂見問即對,無所疑也。」

「證盟疏」 )

然則聖凡異念。幽顯殊途。非藉使人。何由徧達。故於此際,奉召諸神。諒在聰明,必能知委。
【譯】:然而,由於聖凡之心有別,陰陽之途分隔。因此,若非藉由使者傳達信息,如何能將「法會請」遍達聖凡眾生而無有遺漏?故於今時,奉召使者及諸眷屬,深信以諸神之聰敏,必能明察秋毫而知悉原委。
【注:聖凡異念】聖與凡雖然理上平等(眾生皆有佛性),但事相上,心念之淨垢迥異(業果儼然)

-【◎供奉使者】-

是心作食。全食為心。以由體用不殊,故得卷舒自在。
【譯】:當以此「心」觀想「食」時,心即是食,那麼所有的「食」皆不離「心」,全「食」即是此「心」。此乃因為「心」與「食」無二,體用無差別;故能彼此圓融無礙而收放自在。
【注:是心作食。全食為心】此句涵義詳見《會本》【供上堂】單元(p.127)所云:「唯是一心。唯是一食。以唯食,則一切法趣食。以唯心,則一切食趣心。
【注:體用】指諸法之體性與作用。,即體性,不變之真理實相,無有分別;,即作用,差別現象之具體表現。(佛光大辭典)
【注:卷舒自在】《觀音經普門品膚說》:「釋尊於三千性相法上,以圓三觀了之,皆是實相,故能卷舒自在。」(X35n0647_p0169b03) 《梵網經直解》:「圓教,主伴圓融,法法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總該萬有。」(X38n0697_p0831a06
【注】此四句意謂:隨心圓觀,此心即是無盡的妙食(一即一切);而此無量妙食,也即是當體之一心(一切即一)。此乃由即心即食,即食即心,真體妙用本不二故;故能一多無礙,卷舒自在。(如《維摩經》云芥子納須彌、方丈容世界,皆表法性圓融無礙之義也。)

如是則六塵互徧,三德常融。微妙難思,出生無盡。
【譯】:如是諦觀,故能依體起用,於一一食中出生一切六塵妙供,彼此互遍,彌滿法界;而此一切諸法,其體即是「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恆常圓融。如此體用無礙,實在是微妙難以思議,因此而能生出一切的妙法供養,無有窮盡。
【注:六塵互徧,三德常融】此句涵義詳見《會本》:
【供上堂】單元(p.124):「諦觀茲食,不外吾心。由知諸法常融,故得六塵互徧」。
【供下堂】單元(p.373):「一切諸法同三德體。故能舉體起用,作我現前所奉分段之食。於一一食,出生一切如上六塵,一切妙供,無不周徧。
六塵妙供:香、花、燈、食衣、寶、法。
【注:六塵】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注:六塵互徧】《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法師當知食即法界,具一切法。故能想此淨食出生種種甘露上味,及各肴膳。如前遍食文中,六塵互遍,彌滿法界。又知依正莊嚴一切諸法,妙觀觀之,均為法供。一時普獻十方三寶天仙聖賢之前,無不周遍)。」(X74n1497_p0793b17
【注:出生無盡】《金光明經科註》:「此乃即法以明財供。良繇了達所奉之供,體是法界,出生無盡,一一周遍。故一切剎一切佛前,皆有六塵妙供養事;不獨廣遍,亦乃常存,盡未來時,施作佛事。」(X20n0362_p0549a07

用憑觀道,密扶呪熏。將善導於事儀,俾圓成於法施。
【譯】:誠心依上所述而如理修觀,再加上祕密真言的資熏;並藉由莊嚴的儀式善加引導,俾使理事圓融而圓滿成就法施供養。

我今持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加持法食。悉令周徧。
【譯】:我今持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加持法食,悉令周遍盡法界。

曩謨薩嚩怛他[-+]嚩盧枳帝。唵。三鉢囉。三鉢囉吽。  七徧 )


 主法想此供食,出生六塵妙供,一時供奉,無所乏少。

戒香芬郁,定水澄清。明智慧燈,具禪悅食。
因行之華初發,實相之果已圓。有能如是諦觀,則為以法供養。
【譯】:戒香芬芳馥郁,定水澄明清澈。明智慧之燈以灼照,具禪定之悅而為食。
因地之行才初啟,而實相之果當體即已圓成,(體皆實相而因果一如)。若能如此深心諦觀,則是真正的以法供養。
【注:因行之華】喻因地之行,如花開敷。 《華嚴經探玄記》:「以華嚴三昧為宗,謂因行之華能嚴佛果。」(T35n1733_p0120a11) 《阿彌陀經疏》:「以萬行因華,嚴佛果之體故。」(T37n1760_p0356a01
【注:因行之華初發,實相之果已圓】《妙法蓮華經文句》:「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即是實相,大乘果者亦是實相。釋論云:初觀實相名因,觀竟名果。就理而論,真如實相無當因果、亦非前後。」(T34n1718_p0110c19《金剛經纂要刊定記》:「用有勝劣故分因果,體無增減因果一如。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T33n1702_p0183b19)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論云:若離諸法實相皆名魔事。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即其義也。當知實相體通而非因果;行始辨因,行終論果。而復偏圓有別者,譬如銅體非始非終擬鑄為像即名像始,治瑩悉畢即名像終此譬圓因果;若擬器皿,及其成就,器皿始終,譬偏因果也。」(T33n1716_p0794b24

載宣密語,用速至神。少賜從容,特垂歆享。
【譯】:謹再宣誦密語,資用妙速而至出神入化,迅疾自在;敬請使者稍賜從容暫駐,體察獻供之真心而受供納享。
【注:歆(ㄒㄧㄣ)享】謂神靈享受香火祭品之供。《漢書》:「上天歆享,鬼神祐焉」。 歆,猶饗也。

我佛如來,有獻供養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獻供養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嚩日囉斛。     三徧 )


 主法想此供事充足,諸神降享,無不歡悅。



水陸《第二 發符》

1 則留言:

  1. 2013/08/20 依 [ 水陸儀軌會本 ] 補加 主法觀想,如: (※ 主法想此供食,出生六塵妙供,一時供奉,無所乏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