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07 《第七 行奉請下堂法事》注釋淺譯 (33)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白「治衣文」

入室而悟水因,既宣明於妙觸。澡身而去塵穢,載謹肅於外儀。
由親承佛力之加,俾悉反人形之舊。同然一相。會彼千差。
將親近於尊容。必莊嚴於盛服。宣之以真言祕密。照之以妙觀幽微。發起淨緣,資成等施。天衣自然被體,不待意求。法藥普與熏心,何論念感。
以我志蘊利人之願。故他修有益己之功。即類而推。無事不可。
【譯】:入室澡浴時,由於以水淨身洗塵之妙因,得悟「根塵俱泯,妄盡真顯」的道理;故而通達明了「觸性」實即圓融妙真如性。進而沐浴淨身,滌除所有的塵垢穢惡;並恭謹地肅整外表儀容。
由於親承佛力威勝之加持,眾生悉皆回復其舊有的人形過去人身的形貌;普現平等一致的身相,融會諸趣的千差萬別而會聚一堂。
同時,既將親詣尊貴無上的諸佛,必先穿著端莊整齊的服裝,以示莊嚴慎重。謹再敬宣祕密真言以加持,並以精深幽微之妙觀而照;藉以發起慈悲曠濟清淨緣,成就平等普施的勝德。於是,微妙天衣自然著身,完全無須作意以心求;上妙法藥普周熏習修心,那裡須要應念而感通。
由於我等心懷「利益眾生」的大願,故勸教他人依法修學,自然兼有利己的功德。以此而類推,也就無事不能成就了!
【注:入室而悟水因、宣明於妙觸】《楞嚴經》:「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今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T19n0945_p0126a10) 《楞嚴經正脈疏》:「水因者,即水為導悟之因也。… 達此觸塵,杳無來處,相盡性現,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即觸塵而悟入藏性,所謂妙觸宣明也。」(X12n0275_p0333b18) 《首楞嚴經講記》(海仁法師):「梵語跋陀婆羅,譯賢護,或名賢首。會中賢護菩薩,及其同伴十六開士,同時起座禮佛,自陳圓通。」「佛制僧眾沐浴,七日一次;先由和尚,次班首,後禪堂,故說隨例入室。正浴之時,以水觸身,覺有冷暖之觸,於是窮究此水,是因洗塵現觸,抑或是因洗體有觸。若說:因洗塵現觸,塵本無知,何能成觸;若說因洗體成觸,四大假合之體,本屬無情,何能覺觸。因是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根塵俱泯,能所雙亡,中間安然,欲覓觸塵之相,了不可得。於是妄盡真顯,而悟性水真空,性空真水,自此入定,中間不起分別,安然寂靜,得無所有。」妙觸宣明… 妙觸,揀非凡夫能所對待之妄觸,賢護既根塵俱泯,能所雙亡,唯一藏性,性空真觸,性觸真空,謂之妙觸;能發明即空、即假、即中、圓三諦理,謂之宣明。」 【浴室賢護菩薩像】賢護菩薩,梵名跋陀婆羅。此菩薩於浴室依水之因緣而證圓通,依此因緣於浴室安置此菩薩。僧堂清規曰:「浴主於浴室鳴鐘集眾,於賢護大士諷經,於心經消災等迴向。」(佛學大辭典)
【注:他修有益己之功】《大乘止觀法門》:「真心有差別性故,佛及眾生各異不同。真心體無二故,一切凡聖唯一法身者。… 有別義故,他修非我修。體是一故,修不修平等。 雖然,若解此體同之義者,他所修德亦有益己之能。是故經言,菩薩若知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為奇特之法。 又復經言,與一切菩薩同一善根藏,是故行者當知,諸佛菩薩二乘,聖人凡夫天人等所作功德,皆是己之功德,是故應當隨喜。… 若但自修,不知他之所修,即是己有者,復不得他益;即如窮子不知父是己父、財是己財,故二十餘年受貧窮苦、止宿草庵,則其義也。是故藉因託緣速得成辦。」(T46n1924_p0659b17)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四簡自他修益又二。… 答中先以修、不修平等,明體是一。所以破其他修我得之執。次復勸修隨喜功德。若能於凡聖功德深生隨喜,則他修我得之義亦成。 蓋能解體同即是妙慧,念念隨喜破嫉妒障即是妙行。慧行兩具,即非一向倚他覓道者矣。」(X55n0905_p0626a04) 《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若解此體同之義,亦有益己者;惟從性體,己他平等,非修不修。但從於用,己他既殊,修不修別。今以即體論用,他既即體而修,其體既同於己,是示己同他修,故云他修亦有益己。」(X55n0904_p0579c02 《菩薩地持經》:「復次菩薩修慈悲喜捨,亦教他修,是名菩薩以少方便,生廣大無量善根果報。」(T30n1581_p0930b28

我佛如來,有治衣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治衣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暮伽。 [*][*縛塞窒[*(/)*(/)]。 主嚕主嚕。莎嚩訶  三徧 )

※ 主法想六道羣生,皆承法力,同作人形,顏貌端正,衣服嚴身,威儀濟濟,欣悅無量;召入內壇外,丹墀暫住。 




水陸《第七請下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