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10 《第十 行供下堂法事》注釋淺譯 (04)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奉供下堂十四席 】-(各相對應於【奉請下堂】之十四席)

【◎一席】

一心奉供。十方法界。四空四禪。六欲諸天。日月星天。天曹列聖。并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受茲供養。
【譯】:至誠一心恭奉供養,十方法界一切四空、四禪、六欲諸天,星天,及天曹等天界所有天道聖眾,與諸眷屬。
恭誠祈願十方所有天的一切聖眾及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奉供之時,歆受此等上妙供養。

○世仰四空無色定。四禪十八梵天倫。 惟茲欲界六天王。五欲自娛無與比。
○日月五星齊七政。北辰北斗眾天星。 角亢列宿盡周天。八萬四千災變者。
○十二宮辰并六甲。天曹賞罰眾天官。 十方天道萬仙真。於此一時俱奉供。
【譯】:世間所欽仰的「無色界」四空天聖者,分別修習四種「無色定」;而「色界」自初禪梵天以至四禪色究竟天,則有十八天等天眾。至於「欲界」,自四王天以至他化自在天等六天王,以五欲而自相娛樂,無有可比。
此外,日、月與「太白、歲星、辰星、熒惑、鎮星」五星合共稱做「七政」;還有北極星與「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北斗七星等眾天星。而角、亢、氐、等二十八星宿,則排列周布於天空;乃至於娑婆界並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等眾。
以及,十二宮辰與六甲等星,天曹掌理賞罰的天官等眾。凡此十方所有天道眾多一切天仙等眾,我等於今皆至誠恭奉供養。
【注】:請對照「奉請下堂」第一席原文、及譯文中之【注】。
【注:無色定】即「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注:欲界六天】指欲界之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注:五欲自娛】《長阿含經》:「遊戲園中,五欲自娛。一日、二日、至於七日。相娛樂已,各自還宮。彼天帝釋遊觀畵樂園、雜園、大喜園時,亦復如是。」(T01n0001_p0132b10
注:日月五星齊七政】古將日、月與五星合稱為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尚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宋書‧蔡沈傳》:「七政日月五星也。七者,運行於天,有遲有速,猶人之有政事也。」 《史記‧天官書》:「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時將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配於天上的五行星而成「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即所稱之「太白、歲星、辰星、熒惑、鎮星」。
注:北辰】北辰者,北極星,密教以之為北斗七星,故謂(北辰菩薩)為妙見菩薩之化現也。(佛學大辭典)
注:列宿】即指二十八宿。 漢《論衡‧祀義》:「天有列宿。」
注:八萬四千災變者】《楞嚴經》卷第七:「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 《楞嚴經指掌疏》:「八萬四千者,應眾生塵勞之數。惡不自惡,因災而變,故云災變惡星;若眾生能轉災為福,則變為善星矣。二十八大惡星者,統約四方論之,佛經世典,大同小異;大同者,名數皆同;小異者,位置交錯。如東方七星,依《孔雀》謂昴畢觜參井鬼柳;而世典則角亢氐房心尾箕也。
注:六甲】星名。《隋書•天文志》:「鉤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太帝。太帝上九星曰華蓋,… 華蓋杠旁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陰陽而紀節候,故在帝旁,所以布政教而授人時也。」
【注:仙真】神仙、仙人。 宋晏殊《拂霓裳》:「禱仙真,願年年今日,喜長新。」

伏以窮無色頂,仰極境之至高。懷有漏心,與長年而俱謝。
矧四禪乃屬於邪定,而六欲不離於凡情。雖從夙脩十善而來,寧免現感五衰之相。
至若耀千光於二道,垂萬象於一天。獨憐冠上之華萎,豈覺空中之箭墜。
威權自在,為上界宮府之真仙。賞罰必行,實下地人倫之司命。
念福力久而復失,信死魔決矣難逃。以權引實者,固究竟於本原。隨業受生者,蓋一期之妄報。
【譯】:四空天諸聖者,已上窮至「無色界」之極頂天,仰臻於「三界」中最高的登極之境;然而,因懷「有漏」之心而修,仍為世間有漏定,故縱經長劫久遠,仍將與時而俱歸謝滅。
而「色界」四禪,未出三界,故就出世法而言,仍屬邪定。至於「欲界」六天,五欲自娛,更是未離迷妄的凡情。因此,雖然由於夙修十善業因而感得「天趣」果報,但又豈能免除報盡而感「衣垢、華萎、腋汗、體臭、不樂本座」等五種衰亡之相呢?
乃至福勝而神靈顯赫之時,耀熠千光於人天二道,垂萬象於普天之中而不可一世;奈何福將盡時,卻獨自神傷於寶冠妙花之漸萎,又豈知猶如仰射虛空之箭勢已盡而即將墮。
縱使威權廣大而赫赫自在,勝為「天道」上界天宮之真神;獎善懲惡賞罰必行,而下方「人趣」善惡命數。
然而,即使福報勝力再長再久,終必因報盡而喪失一切;雖然高居「天道」,相信也絕對難逃終歸一死。若從故對「以權引實」者(天王)而論,固然是究竟已本證果位而權化度眾權巧示現乃是為了度眾生而導歸於本原清淨實相;但就「隨業受生」的天人而言,畢竟天界也流轉受生只不過是一期生命的虛妄受報而已。
【注:箭墜】永嘉禪師證道歌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注:上界】指色界、無色界等上界天,與「欲界」對稱。 又稱天上界,六道之一;與「下界」對稱。即包括無色界、色界、欲界等諸天。 即位於諸天中,上方之位者。如空居天為地居天之上界;色界天為欲界天之上界。(佛光大辭典)
【注:下地】三界分九地,境界優者為上地,劣者為下地。 與上天相對之地,亦稱下地。(佛光大辭典)
【注:司命】指司掌人類命數之神。又作伺命。據佛說三品弟子經、四天王經、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引淨度三昧經,及法苑珠林卷八十八所引提謂經等之記載,司命乃受帝釋天之命,職司人類日常言行善惡而增損其年壽之神。然此日常行為影響年壽增損之說法,原係道教所盛倡者,佛教中除上記三品弟子經等之外,並不多見。且四天王經之中譯本,曾由我國人加上若干道教學說;提謂經(二卷本)亦為劉宋時之沙門曇靖所偽造。故皆不可據此而信之為佛教學說。(佛光大辭典)
注:以權引實】《楞嚴經直指》:「『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迴向聖倫所修行路。』 諸天通結欲、色、無色也。… 標指云:十地菩薩,寄報為十王;初地為閻浮王、二地四天王、三地忉利王、… 此皆以權引實,在於天中,化諸實報之天,使脫天業,故得稱王。」(X14n0291_p0582b04《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大悲菩薩化世間,方便引導眾生故,內祕一乘真實行,外現緣覺及聲聞。… 初四句正明隱勝現劣,曲成開化。內祕者自隱也。一乘實行即菩薩之大德。外現者示小乘之相,意在以權引實也。由是大悲菩薩,屈尊就卑,示現為聲聞緣覺,與其同事攝化,引之發心,令先證小果,將之誘之。然後令其回小向大,得證菩提,此顯聖人權便之心無所不至也。」(X20n0367_p0976b23

雲隱峩峩之玉殿,風揚爗爗之銖衣。執妙華以遨遊,味甘露而厭飫。
意常自逸,樂且無央。八萬劫終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
受形塵世,尚知聞法得道之時。跌足幽區,何有離苦脫罪之處。
今則特開勝會。普度迷流。願因佛日之光。來赴檀家之供。
親承法施。豁悟性空。勿眷戀於高穹。即升騰於樂土。歸命頂禮常住三寶。
【譯】:因此,雖享有彩雲浮隱偉峨聳峙的珠樓玉殿;祥風輕飄燦爛亮麗的微妙天衣;執持殊妙香花而逍遙遨遊,食飲甘露美味而飽食滿足。
心意悠適而常自安逸,其樂無數無邊。然而,縱使壽經八萬長劫,終究不出輪迴而還是落於空亡;所自在遨遊的三千大千世界,也都隨之悉皆淪沒無常。
倘若因餘福而仍得受報於人間塵世,則或尚知聽聞佛法而有得道之時;但若償宿業而墮落於惡道幽區,則受苦無盡又如何能得離苦脫罪之處呢?
於今特為開建殊勝的大齋勝會,平等普度一切迷失於生死煩惱流中的苦難眾生;恭誠祈願十方所有一切諸天聖眾與諸眷屬,仰承佛陀慈悲德智之光明攝照,共偕來赴施主請供之法會道場。
親承無上勝妙法施,豁然得悟真性本空;切莫再眷戀於高靈天界,當即超升於安樂淨土。謹以至誠懇切之心,歸命頂禮十方法界一切常住三寶。
【注:峩峩(ㄜˊ)】即「峨峨」,高聳壯盛貌。
【注:爗爗(ㄧㄝˋ)】即「燁燁」,顯赫,燦爛明亮貌。
【注:銖衣】言其衣之輕也。佛經說諸天人衣,重自數銖半銖不等。(佛學大辭典)
【注:厭飫(ㄩˋ)】謂飽食滿足。
【注:八萬劫終是空亡】樂邦文類》:「欲天耽著妙樂,醉於欲酒,福盡即墮,如箭射空。色天雖獨行無交,而未盡形累。無色不出輪迴,經中判為難地,傅大士所謂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T47n1969Ap0200c11
【注:佛日】佛能破眾生之痴闇,故以日為譬。 涅槃經曰:「佛日將沒大涅槃山。」 觀無量壽經曰:「唯願佛日教我觀清淨業處。」同天台疏曰:「佛能破壞眾生痴闇,如日除昏,故言佛日。」(佛學大辭典)
【注:性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謂雖是凡夫,執迷認有。假若迷中受教,觀照心體,則真性本空,一切惑障再不能生。是則不勞彈指,便是解脫。然解脫者,非獨離苦,實乃成道也。」

 主法想三界諸天,親聞開示,豁悟性空,即生樂土。歸禮三寶,允受法供。  


水陸《第十供下堂》

3 則留言:

  1. 譯文: [ 若從「以權引實」而論,固然權巧示現乃是為了度眾生而導歸於本原清淨實相;但就「隨業受生」……。]
    更改為: [ 故對「以權引實」者(天王)而論,固然是究竟已本證果位而權化度眾;但就「隨業受生」的天人而言,……。]

    回覆刪除
  2. 感恩您不辭辛勞,廣宣佛義,供眾方便。再次感恩,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