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15 《第十五 送聖法儀》注釋淺譯 (02)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即俗而真,轉麤為妙。有大功能,堪具此用。即功即德,獻聖獻凡。充滿虛空,皆成如意。恩沾沙界,和南聖眾。
【譯】:於事相上敬獻供養而行禮如儀(隨順世法而「即俗」);然理體上,一心三諦圓融而周遍法界(不離當體一心而「俗體本真」);這就是「即俗而真」。故能轉一切粗陋鄙俗而成微妙精細。其有如此殊勝之大功能,足堪圓具一切之妙用!謹以此成就圓融無盡殊勝之功德,上奉四聖、下獻六凡,平等一如。故能周遍充足盡滿虛空,皆成勝妙如意寶。平等普度之宏恩,均沾周遍恆沙界。稽首敬禮諸聖眾。
【注:即俗而真】《止觀輔行傳弘決》:「釋中云即俗而真等者。非真證故名為俗,即此俗體性本是真,故云即俗而真。所感果報是界外俗。俗由真證,證體起用,用即是俗,故云即真而俗。」(T46n1912_p0158b07《妙法蓮華經玄義》:「幻有空二諦者。斥前意也。何者?實有時無真,滅有時無俗,二諦義不成。若明幻有者,幻有是俗,幻有不可得,即俗而真。大品云: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空色相即,二諦義成。是名幻有無二諦也。」(T33n1716_p0702c27) 《大日經義釋》:「復次,世尊以未來世眾生鈍根,故迷於二諦,不知即俗而真。」(X23n0438_p0348b06
【注:如意】稱心而如人心之所意願。 《大智度論》:「摩尼寶珠,是何等寶? 答曰:… 此寶珠名如意,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 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亦能除諸衰惱病苦等。」(T25n1509_p0478a20) 《釋氏要覽》:「如意 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如人之意,故名如意。」(T54n2127_p0279b28

-【○ 佛慈廣大讚】-

佛慈廣大。感應無差。寂光三昧徧河沙。願不離伽耶。降福齋家。金地湧蓮花。
南無登雲路菩薩摩訶薩 三稱
【譯】:我佛慈悲,救濟眾生,功德廣大無量無邊!眾生心感,佛必妙應,如月映水絲毫無差。法身寂滅光明如如不動,寂光三昧盡遍恆沙法界。惟願不離當處而遍一切處,垂降福祉加被齋家,莊嚴金地湧現殊勝妙蓮花。
南無登雲路菩薩摩訶薩。(三稱)
【注:寂光三昧】「寂光」,寂謂真理之寂靜,光謂真智之光照,即理智之二德也。又即於寂理而光照,謂之寂光。大日經疏一曰:「爾時行人為此寂光所照,無量智見自然開發,如蓮華敷。」【又】台家四土中之常寂光土云寂光。(佛學大辭典)《長目電禪師語錄》:「寂光三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J37nB391_p0554b03《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一經之義,俱以阿彌陀佛寂光三昧,曉了世人,而示聖號萬德洪名,其義深廣,應為闡揚顯德。爾時佛放身光、德光、戒光、定光、肉髻光、智慧光、三昧光、接引光,一切無量無盡光,普照十方無量世界,一切國土,一切時中,念佛眾生,無不曉了,勝於日月。百千萬億倍光明耳。以至幽冥界中,內外明徹,莫能隔礙。是箇阿彌陀佛,福慧具足,事理圓融。如水中浩月,湛然明潔。思之又思,思無所思,情斷意絕,剩箇活活潑潑的樣子,是名曰佛。審此理,何分彼佛此佛耶?何有人境耶?何有淨土耶?何有禪耶?今人若能打破此關,即親承親證,彌陀即自性,自性即彌陀。」(X22n0434_p0924b15 《長目電禪師語錄》:「寂光三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張拙秀才恁麼道美則美矣猶有俗氣在…」(J37nB391_p0554b03)
【注:不離伽耶】伽耶始成:釋迦佛於久遠之過去實已成佛,然為示現教化世人,乃於印度伽耶城菩提樹下開悟成佛,此係一種權假方便之化迹,稱為伽耶始成。(佛光大辭典) 安養即寂光:安養,為極樂世界之異名;寂光,即常寂光土,為佛所住之世界。於天台宗所立之四種國土中,安養世界為最下之土,而寂光為最上之;然就圓融無礙之道理而言,則四土無二無別,故四土中最下之安養土即最上之寂光土,此稱為「安養即寂光」,與「娑婆即寂光」一語同義。法華文句記卷九下:「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又止觀義例卷上:「不知身土居乎一心,故知心體即常寂光;寂光諸土,無二無別。」(佛光大辭典) 《法華經文句輔正記》:「此法身無生滅,眾生見生滅也。… 伽耶四十年,長壽無量劫。不離伽耶有長壽,伽耶亦是無量劫也。… △意云法身非長短矣,長短斯非。」(X28n0593_p0782c14) 《法華經文句格言》:「毗盧身土一也,一故俱遍而無方。三世古今亦一也,一故互入而無礙。惟其無礙故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亦理之然也。則不動本土,示此跡居,雖今昔時異、見有不同,本無二也。… 即伽耶是寂光,… 常在靈山,儼然一席,皆其理也。 故曰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得非其證乎?若夫即事而理,全本為跡,則同居與寂光無二,本門與今日何殊?本不思議一而已矣。」(X29n0598_p0612b01) 《廬山蓮宗寶鑑》:「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身土毘盧不逾下凡之一念。智者云:豈離伽耶,別求常寂光土。 須知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善觀心者,一切萬法唯心本具耳。」(T47n1973_p0315b06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法僧三寶已竟。上來修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良宵圓滿,煉疏化財。無限良因,恩沾沙界,和南聖眾。
【譯】:謹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於今已經圓滿歸依佛、法、僧三寶竟。從上以來,恭誠修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法事,於今夜良宵已功成圓滿,焚煉文疏及化財願此殊勝因緣無有窮盡,恩澤普被恆沙界。稽首敬禮諸聖眾。

-【◎ 奉送聖凡,齊返真境 】-

清夜向闌,勝筵將散。備行齋事,允協物懷。示多儀必有初終,揆盛禮當全迎送。
【譯】:清寂的深夜將盡,殊勝的筵席將散。周備地舉行大齋法事,確實符合普度等人利物之悲懷。示顯隆重的儀式,既有開始則必終有結束;而隆盛的典禮,當然須盡心周全地迎來送往。
【注:向闌(ㄌㄢˊ)】將盡。
【注:允協】確實符合。《尚書》:「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協于先王成德。」《尚書正義》釋云:「言知之易,行之難;… 王心誠不以行之為難,則信合於先王成德。」恰當。
【注:揆(ㄎㄨㄟˊ)】揣度、估量。 《說文解字》:「,度也。」 掌管、管理。

惟聖人尊居常寂,本絶去來。俾凡情徹悟真歸,豈無方便。
資之法力,被以佛光。左提右挈,而盡空七趣之倫。前進後趨,而優入九蓮之品。
既得生於樂國,即回念於塵寰。常如是起大悲心。極未來宏普度道。
【譯】:如來聖者法身不動,尊居於解脫「常寂」之境,本無所謂去來往返;但為使妄情凡夫眾生能徹悟究竟真實的歸依處,難道豈會沒有權便的方法嗎?
因此,仰無上法力的資助,承佛光普照的加被,提攜濟拔而挈舉攝受,度盡七趣一切苦難的眾生;普令羣靈相偕而前後相隨,優越從容地入九品之蓮而往生淨土。
既得生極樂佛國淨土,應即回心憫念塵世苦難眾生而誓願度。恆常如此生起大慈悲心,盡未來際永遠宏揚「平等普度一切有情」之至道。
【注:常寂】真體離生滅之相謂之,絕煩惱之相謂之。唯識述記:「不生不滅絕名相於常寂之津。」(佛學大辭典) 常寂光土,即理性土也。即法身,即解脫,光即般若。此以不遷不變名,離有離無名,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淨名疏云:修於圓教願行之因,因極果滿,道成妙覺,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數)
【注:凡情】指凡夫妄習情見。 凡人之心情也。 華嚴玄談四曰:「極位所承凡情難挹。」 諸經要集序曰:「凡情闇短,器識昏迷。」 (佛學大辭典)
【注:徹悟】謂通徹覺悟生命之真諦。又作悟徹。禪林寶訓順硃卷一:「惟求大徹,若大徹悟的人,則神志調和,氣息恬靜,容貌恭謹,色相端莊。」 (佛光大辭典)
【注:真歸】謂真實究竟之歸處。 《淨土神珠》:「芭蕉虛質,非汝久期。蓮華淨土,是汝真歸。」(X62n1198_p0626a06
【注:優入】《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鈔】遜者,讓也。十方佛土皆有同居,要讓極樂同居殊勝奇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其苦樂。者,勝也。收機最廣,故優入。下手最易,故從容。念念即佛,故橫超。不落九界,故度越。佛說苦樂之意,正在同居厭苦求樂,捨染歸淨耳。」(X22n0430_p0847a03
【注:九蓮】九品之蓮臺。 謂彌陀之淨土也。 釋門正統八曰:「修三福業,想像九蓮。」 (佛學大辭典) 九品蓮臺:謂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蓮臺。略稱九蓮。行者臨命終之際,聖眾即持蓮臺來迎,行者乘此蓮臺,花合到淨土,到已花開,身相具足。行者之品位由上至下計有九種,從而蓮臺亦有九品之別。觀無量壽經於此有詳盡之敘述,其中,除中品下生於文中省略外,餘由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依次為:金剛臺、紫金臺、金蓮華、蓮華臺、七寶蓮華、寶蓮華、蓮華、金蓮華。 (佛光大辭典)
【注:塵寰】塵世間。

我佛如來,有奉送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奉送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麼訝囉。穆羯叉目。 三徧



水陸《第十五送聖》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