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修齋功德,一分奉施,十方法界。夫婦年高,祈求子息,未獲如願,一切人倫。當願生福德男,承家繼業。
【注:子息】指兒子、子嗣。
修齋功德,一分奉施,十方法界。未離襁褓,乳絕夭殤,薄福嬰孩,一切男女。當願神物護持,延壽無病。
【注:襁褓(ㄑㄧㄤˇ ㄅㄠˇ)】背負嬰、幼兒用的布條和被子。亦喻指嬰、幼兒。
【注:乳絕夭殤】謂因斷絕乳哺而夭亡。
【注:神物】①指「神靈、特異之物」。 《易經•繫辭》:「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②指「神仙」。 《史記》:「神物不至。」
修齋功德,一分奉施,十方法界。墮胎傷孕,子死腹中,產難不出,一切女倫。當願子母兩全,保安性命。
修齋功德,一分奉施,十方法界。不孝父母,弗育妻孥,怨積心離,一切人倫。當願回心孝慈,悔除前業。
【注:弗育妻孥(ㄋㄨˊ)】不照顧、養育妻子與兒女。
修齋功德,一分奉施,十方法界。五逆十惡,不仁不義,不忠不信,一切人倫。當願實心改革,悔除往罪。
【注:五逆十惡】①五逆,五種極逆於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②十惡,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痴。(佛學常見辭彙)
【注:實心】謂真心實意、不虛假。 《韓非子》:「實心以忠愛之。」
【譯】:謹以上來修齋無量功德,回施十方法界,所有一切羣靈;殷勤懇切勸請廣發四十八願,普願眾生都能衷誠懺悔往昔所造罪惡業因,進求解脫,而即仰佛恩而皆蒙超度。
【注: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佛所,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即攝取念佛眾生往生淨土之「念佛往生願」。《佛說無量壽經》:「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T12n0360_p0268a26)
我佛如來,有果願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果願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娜謨。囉怛娜怛囉耶野。 那莫[旖-大]唎耶。 婆路枳諦。濕縛囉耶。 菩地薩埵野。 摩訶薩埵野。 摩訶迦嚕泥迦野。 薩縛禰縛素囉。 那麼塞訖[口*履]羝。 三麼三麼。 努跛囉布囉臡。 三麼件陀。縛皤枲羝。 伽誐娜。弭秝第。 目底跛囉陛。 惹曳弭惹曳。 迦野[寧*吉]摩闍播娜野你。 補澀跛摩闍。 建陀弭輸陀你。 輸陀野。 薩縛嚲詑誐跢秝第。 鉢頭麼。弭輸陀你。 莎縛訶。 ( 三徧 )
(※ 主法想法界羣生,因茲普度,咸至道場。 既蒙法喜之益,復陳廣大之願。 願行成就,用嚴法身。不退此心,可期佛果。 )
種種加持已竟。重重發願已周。最後拈香。逐筵拜謝。 (廿四席上香)
【譯】:上來法事,種種之加持,於今已告圓滿;而重重懇切之發願,至今也都已周備完密。謹於此最後之際,恭誠拈香,於上、下堂依序逐席而禮敬拜謝。 (廿四席上香)
-【◎ 證盟回向 】-
諸佛菩薩 證盟回向
【譯】:謹恭誠仰對諸佛菩薩,祈請慈悲垂恩允鑒,為我等至誠之宣疏回向,而作證明印可。
【注:證盟】①《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今請證盟者,我今依教作法,佛必印可也。」(X59n1081_p0278c08)②《楞嚴經寶鏡疏》:「△四請證盟。 伏請世尊為證盟 (至) 終不於此取泥洹。 此請證者,乃求佛加庇,令其終不違於本願也。」(X16n0316_p0505b20)
【○ 先、偈讚三寶 】
稽首十方三世佛。 三種常身正法藏。
勝願菩提大心眾。 我今皆悉正歸依。
說偈仰讚,法界三寶。願於後時,再垂明證。
【譯】:恭誠地稽首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尊(佛寶),能成就「法、報、化」三種常身而含藏恆沙德之正法藏(法寶),發殊勝菩提道廣大願心之菩薩眾(僧寶)。我等於今皆恭謹肅誠而「正歸依」於最尊勝的三寶。
上來謹先「說偈」讚歎十方法界一切至尊「三寶」;惟願於之後「宣疏」時,懇請再垂恩朗鑒而賜明證。
【注:三種常身正法藏】①《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南無十方三世佛 三種常身正法藏 勝願菩提大心眾 我今皆悉正歸依」(T18n0848_p0046b05)②《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南無十方三世佛以下第三歸依方便真言門。 … 頌中南無者,度我也、亦云禮敬也。 三種常身者,法身等三身;悟生死本不生故言常身也。 正法藏者,正者簡邪;法者軌則;藏者含恒沙德也。 大心眾者,菩薩乘也。」(T39n1797_p0794a23)③《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陀羅尼》:「已下三箇真言是三種悉地,成就法中立上中下品差別也。… 如是三悉地,出悉地化身成就,入悉地報身成就,祕密悉地蘇悉地法身成就。即是三種常身正法藏。」(T18n0907_p0915b10)
【注:三種常身】指佛身三種常住。 《佛地經論》:「如是三身,受用、變化既有生滅,云何經說諸佛身常?由二所依法身常故。 又受用身及變化身雖有生滅,以恒受用種種法樂無休廢故,於十方界數數現化無斷絕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故說名常。莊嚴論說:常有三種。一本性常,謂自性身,此身本來性常住故。二不斷常,謂受用身,恒受法樂無間斷故。三相續常,謂變化身,沒已復現化無盡故。 如是法身雖離一切分別戲論,而無生滅故說名常。二身雖有念念生滅,而依常身無間斷故,恒相續故說名為常。」(T26n1530_p0326b02)
【注:正法藏】①《佛說解憂經》:「稽首歸依正等覺,能度無邊大苦海,恒以甘露潤群生,令得涅槃我頂禮。稽首歸依正法藏,能止無邊苦惱因,顯示過失利眾生,令獲寂靜我頂禮。 稽首歸依大苾芻,能與世間為福聚,發行勤修安樂因,善斷輪迴我頂禮。」(T17n0804_p0749b07) ②《大方廣佛華嚴經》:「深信諸佛法,恭敬而供養,守護正法藏,受持樂修習。」(T09n0278_p0761a12) ③《佛性論》:「謂如來藏有五種。何等為五? 一如來藏,自性是其藏義。一切諸法不出如來自性,無我為相故,故說一切諸法為如來藏。二者正法藏,因是其藏義。以一切聖人四念處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已生得滿,是故說名,為正法藏。 三者法身藏,至得是其藏義。… 四者出世藏,真實是其藏義。… 五者自性清淨藏,以祕密是其藏義。… 故勝鬘經言:世尊佛性者,是如來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淨藏。」(T31n1610_p0796b07)
【注:勝願】①殊勝之誓願。 又作勝心。 即密教修金剛界法時,欲成就世間與出世間一切之悉地而發起廣大殊勝之願心。 又、以菩薩乃發大菩提心,滿足世出世之勝希願,故稱菩薩眾為「勝願菩提大心眾」。(佛光大辭典)②《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殊勝願者,所謂一切智願也。若入此淨菩提門,則照見心法明道,所謂古佛大菩提道,故云此殊勝願道也。大心義如前摩訶薩埵中說。過去未來現在諸大心眾,無不乘是寶乘直至道場,故云大心摩訶衍也。」(T39n1796_p0628b15)
【注:正歸依】①《阿毘達磨俱舍論》:「如是歸依以何為義?救濟為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如世尊言: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 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T29n1558_p0076c18) ②《俱舍論記》:「引佛經證對邪顯正。初兩頌顯邪歸依;後三頌顯正歸依。 世間眾人為怖所逼,多歸依彼諸仙神、園苑神、叢林神、孤樹神、及與制多。制多,即是外道塔廟。等,謂等取餘邪歸依隨其所應。此所歸依非勝非尊,又解不能解脫三惡趣苦故名非勝。不能解脫人、天趣苦故名非尊。所以者何?不由此歸依而能究竟解脫眾苦。」(T41n1821_p0228a08)
【○ 後、宣疏回向 】
茲日粤有,奉三寶某甲(用齋主名)。修營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宣行法事,今已告圓。具有疏文。謹當披讀。
【譯】:於今,謹有尊奉三寶之(某某)齋主等),發心而啟修營啟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從上以來,遵依儀軌,如法宣行種種法事,於今終於已告功德圓滿。謹備有「證盟疏」疏文,於茲恭謹宣誦。
(宣「證盟疏」)
→ ...( 續接 12《第十二 燒圓滿香法事》注釋淺譯 (12) )...
水陸《第十二燒圓滿香》
補增 【注:四十八願】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