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注】以下頌偈,直至三稱「南無大行普賢普菩薩」而圓滿《大懺悔文》,則是不動法師所編集。
願將以此勝功德 迴向無上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 二諦融通三昧印
如是無量功德海 我今皆悉盡迴向
【譯】:願將以上廣大行願所修之最勝功德,悉皆回向無上之諸佛平等法身- 真如法界。
本體上的自性佛法僧三寶(真諦),與化相上的別相佛法僧三寶(俗諦),其實是真俗不二而性相一如的(中諦)。故真、俗二諦圓融無礙而通達;法性本來如是,不一不二,不即不離,這就是「湛然澄清而萬象映現」的海印三昧定。
像這樣廣大圓融無礙的無量無邊功德,深廣浩瀚如海,我今悉皆周遍而盡回向!
【注:真法界】①《大懺悔文略解》:「真法界者,謂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無障礙性,故云真法界也。」(J30nB260_p0932a10) ②法界之理體真如而絕虛妄,故稱真法界。(佛光大辭典) ③《梵網經菩薩戒初津》:「一真法界 離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故。」(X39n0700_p0078b08)
【注:性相佛法及僧伽】①《大懺悔文略解》:「性者自性三寶也。謂自一心性上,照窮法界,即名佛寶。自性湛寂不遷,即名法寶。自心性中,寂照不二,即名僧寶。 相者,別相三寶也。法報應化,即名佛寶。教理智斷,即名法寶。三乘階次,即名僧寶。上之三寶,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全依自己一性而顯,理也。 此之三寶,佛不是法,法不是僧,各各別有義相以明事也。 理性三寶則絕朕,纖毫不立,真諦也。事相三寶則森然,萬法齊彰,俗諦也。俗是即真之俗,真是即俗之真,真俗融通,圓成中道諦也。入此諦觀,名為海印三昧。梵語三昧,此云正定;離偏邪曰正,絕昏散曰定。又云正受不受諸受,故名正受。又約真如自性,法界心地言之,此一心性。從來不與染法相應。…又復此一心性,以不變義,即名理性三諦三寶。以隨緣義,即名事相三諦三寶。統總言之,若性若相,若理若事,皆不離此一心性中海印三昧定也。」(J30nB260_p0932a18) ②「性的佛法及僧伽」即是自性三寶;「相的佛法及僧伽」即是別相三寶。自性三寶是體,別相三寶是用。 若無「自性三寶」之真體,如何能成就「別相三寶」?若無「別相三寶」之妙用,又如何能顯現「自性三寶」? 故體用不二,性相一如,則真俗二諦自然融通無礙,亦即是中道第一義諦。(朝暮課誦白話解釋 黃智海) ③性相:性者法之自體,在內不可改易也。 相者相貌,現於外可分別也。智度論三十一曰:「性言其體,相言可識。」(佛學大辭典)
【注:二諦融通】①二諦:一、俗諦,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也。是順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 二、真諦,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是離虛妄,故云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佛學大辭典) ②《仁王經科疏》:「今則二諦融通,有無不二。故能即無即有,即有即無,顯中道於觀心,通照用於一念。故大疏云:空是即有之空,有是即空之有。良在此也。」(X26n0517_p0234a15)
【注:三昧印】①定印:住於寂然不動三昧之相。又作三摩地印、三昧印。(佛光大辭典) ②《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說經所依三昧者,如說法華依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經依等持王三昧;說涅槃經依不動三昧;故說諸經多依三昧。今說此經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海印是喻,… 謂香海澄渟湛然不動,四天下中,色身形象,皆於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猶澄波萬頃晴天無雲,列宿星月炳然齊現。無來無去,非有非無,不一不異。如來智海識浪不生,澄渟清淨至明至靜,無心頓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並在智中,如海含象。」(T36n1736_p0004b11) ③【海印三昧】:又作海印定。 華嚴家以此三昧為華嚴大經所依之總定。… 海印者,約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邊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無不現。(佛光大辭典)
【注:二諦融通三昧印】①《梵網經直解》:「空空慧中道者。空空,是即所證人空法空,三空之理。慧者即是能證二空之智。以是如理如智,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名空空慧中道,所謂二諦融通三昧印也。… 謂雖常照真諦而不沉空,照俗而不滯有,二諦圓融,了無二相,而恒在第一義中,不即不離故。」(X38n0697_p0809b23) ②《側聞散記》第三集(西蓮淨苑 智諭老和尚):「無為法是真諦,有為法是俗諦;…真諦是空,俗諦是色;色即空,空即色,就是二諦融通,二諦融通三昧印,法性如是,…」(http://www.seeland.org.tw/zhiyu/seeland_taida_old/talks/060-a.htm#29)(http://ccbs.ntu.edu.tw/DBLM/resource/ebooks/seeland/talks/060-a.htm) ③本體上的「自性三寶」與化相上的「別相三寶」,(就「體」上言,佛、法、僧三寶全依自性一心而顯,這就是「真諦」;而就「相」上言,三寶則各各別有自相,這就是「俗諦」),若以真俗二諦融通的圓妙中道而諦觀,則無論是「性」或「相」,其實皆不離此一心之圓融而性相一如,這就是「湛然澄清而萬象映現」的海印三昧定。
【注:如是無量功德海,我今皆悉盡迴向】《大懺悔文略解》:「是者,指上十願諸善法也;出生功德,如海深廣,故云無量。… 我今以如是十大願王,無量功德海因,皆悉回向自性三寶,一心三諦,海印三昧果海之中。故云:如是無量功德海,我今皆悉盡回向也。」(J30nB260_p0932b13)
所有眾生身口意 見惑彈謗我法等
如是一切諸業障 悉皆消滅盡無餘
念念智周於法界 廣度眾生皆不退
【譯】:所有眾生所造「身、口、意」之罪業,所起之見惑,以及貶斥毀謗三寶正法等;
願所有如是一切無量無邊之業障,悉皆完全消除盡淨而無有餘垢。
念念清明的智光,周遍朗照盡法界;宏誓大願廣度所有一切眾生,早證菩提永不退轉!
【注:我法】①對於同道者言之也。楞嚴經曰:「佛告阿難: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佛學大辭典) ②又如:《佛說灌頂經》:「佛又告普觀菩薩,汝當宣布流傳此經,至吾法沒,莫效外道誹謗我法。」《律要後集》:「四十四願者,若有眾生,或謗我法,或詈我名;彼雖障重,我誓以平等大慈悲力,令其滅惡,速趨菩提。」 ③我法二執。
【注:見惑彈謗我法等】①《大懺悔文略解》:「見惑者,謂身見、邪見、邊見等惑也。彈者,貶斥也。謗者,誹毀也。我法等含二意。一、謂我佛所說法也。二、謂我指身即身見也。法,指佛法。謗無佛法、撥無因果,即邪見也。等指斷常二邊見說。」(J30nB260_p0932b24) ②見惑,是從見上起的迷惑,就是十種根本煩惱。彈謗,就是譭謗三寶。我法,是兩種執見。我,是人我執;執著身體裏頭一定有一個我,所以叫人我執。法,是法我執;執著色受想行識五種,是一定有的實法,所以叫法我執。一個等字,同了下一句的如是一切,都是包括所有的一切業障說的。(朝暮課誦白話解釋 黃智海)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四法廣無邊 願今迴向亦如是
【譯】:以上行願無盡。如此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界盡、眾生之業盡、以及眾生之煩惱盡,我的願心才算盡了。
然而,如上之「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四法,實在是無量無邊而沒有窮盡;願我於今之一切回向,也是如此的廣大無邊而沒有窮盡!
【注: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大方廣佛華嚴經》:「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 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T10n0293_p0846a29)
【注:四法】《大懺悔文略解》:「四法者。 一、虛空界。 二、眾生。 三、業。 四、煩惱也。 經云:虛空界盡我願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十願,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十願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故總結云:願今回向亦如是也。」(J30nB260_p0932c18)
南無大行普賢普菩薩 (三稱)
→ ...( 續接 11《第十一 上圓滿供法事》注釋淺譯 (08) )...
水陸《第十一上圓滿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