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12 《第十二 燒圓滿香法事》注釋淺譯 (05)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主法開示。 續說「持名念佛三昧,求願往生」 】-

(雲棲袾宏補曰)

上來所說觀想念佛三昧已竟。今當更說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土之為教也。肇始於釋迦世尊,闡揚於歷代賢聖。於是以念佛一門,而分四種。曰持名念佛,曰觀像念佛,曰觀想念佛,曰實相念佛。雖有四種之殊,究竟歸於實相而已。
又以前三約之為二。一為觀想一為持名。觀想則十六觀經言之詳矣。
此論持名,則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
【譯】:上來所說,已將「觀想念佛三昧」之法義闡釋清楚。於今當更再說「持名念佛三昧」之意義。
「極樂淨土」之成為教內法門,實肇始於釋迦世尊親口宣說阿彌陀佛淨土諸經,復經歷代聖賢祖師加以闡釋宏揚。於是,此一「念佛」法門,因應眾生不同根機而分為四種方法;即所謂「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以及「實相念佛」。然而,雖分四種不同方法,但徹事即理,究竟終歸圓攝於「實相」之宗旨而已。
又於前三種念佛方法,歸納分為兩類;一為「觀想念佛」,一為「持名念佛」。有關「觀想念佛」,於《十六觀經》中已經說明得非常詳細了。
故於此謹專論「持名念佛」之法。於《阿彌陀經》中有云:「若有眾生,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即生信心而能專一持佛聖號,若一日、二日,乃至於七日,一心不亂;則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便示現在他面前;是人於此命終之際,心不顛倒,即得蒙佛接引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段經文開示,也就是萬世「持名念佛」法門的由來根本,乃是釋迦世尊金口所親自宣揚的殊勝妙法啊!
【注:竊惟】竊自私惟。此段是「雲棲袾宏大師」所補述,故是大師謙虛自稱之辭。
【注:肇始於釋迦世尊】西方淨土思想乃依據釋迦於耆闍崛山所說之《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佛光大辭典)
【注:念佛一門,而分四種… 究竟歸於實相而已】唐‧宗密大師《華嚴經行願品疏鈔》:「然念佛不同,總有四種。一稱名念、二觀像念、三觀想念、四實相念。 且稱名念者如文殊般若經云,… 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坐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去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與一切佛功德無二,如是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二觀像念,謂觀如來塑畫等像,如大寶積經說…。 三觀想念,於中有二;一明一相,於三十二相中隨觀一相皆滅重罪…;二明全身者… 先當繫心念佛生身,…。四實相念,亦名法身,謂觀自身及一切法真實自性,文殊般若云,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等,又云繫緣法界一相,…又大經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一切佛。此之四等各隨根器從淺至深,最後為妙。」(X05n0229_p0281a20) 明‧袾宏大師《阿彌陀經疏鈔》:「【】又教分四種念佛。從淺至深,此居最始。雖後後深於前前,實前前徹於後後。以理一心,即實相故。 【】四種如前序中說。一稱名、二觀像、三觀想、四實相。 稱名者,即今經。 觀像者,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如法華云,起立合掌,一心觀佛,即觀相好光明現在之佛也。若優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觀泥木金銅鑄造之佛也。故云觀像。 觀想者。謂以我心目,想彼如來。即觀佛三昧經、十六觀經所說,是也。 實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無生滅有空能所等相;亦復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名實相。所謂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也。此之四者,雖同名念佛,前淺後深。持名雖在初門,其實意含無盡,事一心則淺,理一心則深,即事即理,則即淺即深,故曰徹前徹後。所以者何?理一心者,一心即是實相,則最初即是最後故。」(X22n0424_p0662a02

古德云,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淨土之要。若其持名深達實相,則與妙觀同功。上上品生,當不疑矣。
【譯】:誠如古德(天如惟則禪師)所云,「觀想」之法,其理精妙微密,而眾生之妄心粗散雜亂;故以粗雜妄心而要修妙觀,則「觀想」實難有所成就。因此,世尊悲憐眾生,直言勸以「專持名號」之勝方便法。這誠然是由於「稱佛名號」較為單純簡易之故,只要執持名號,念念相續,即得往生極樂淨土。因此特別闡揚此「持名念佛」之法,簡要易行而功超生死,實在是往生淨土最為至要的法門。更何況,倘若「持名念佛」專一精進而能深達一心實相,則與妙觀法門,其實是殊途而同功;那麼,必定往生淨土於上上品生,也就理所當然而毫無疑問了!
【注:古德云,觀法理微善導大師《淨業專雜二修》:「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者有何意耶?  答: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T47n1969Ap0210a01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大聖悲憐者。天如云: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X22n0427_p0710c20) (※ 天如:天如惟則禪師,著《淨土或問》 )   《阿彌陀經疏鈔》:「念佛復有多門者。 如後文中所開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迴向等。實相之佛,雖云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麤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墜。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X22n0424_p0612b01

現前諸佛子。如前懺悔門中,二乘聖人,圓心大士,乃至等覺,尚須懺悔。既彼均當懺悔,豈不咸應往生。而況位在凡夫,生居學地者乎。
我今奉為六道現前諸佛子等,皆同一心稱佛名號,求生淨土。願佛慈悲,特垂攝濟。
【譯】:故現前爾等諸佛子當知,如同之前於「懺悔」法門中所闡示,舉凡「二乘聖人」,以及修十住圓教行之「圓心菩薩」,乃至位臻「等覺」,都尚且還須修「懺悔」。既然彼諸聖者都還當行「懺悔」;那麼,同樣的道理,彼諸聖者豈不也都應求願往生淨土!而更何況還位在凡夫,或煩惱未盡而生居有學地的眾生呢。
因此之故,我(法師)謹於今,奉為六道現前諸佛子眾等,都同以至誠一心,專念稱佛聖號,求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願佛慈悲,特垂悲憫,攝化濟度苦難眾生同登安樂國。
【注:如前懺悔門中】詳見《會本》「說冥戒」單元p.330331
【注:圓心】《會本》於「說冥戒」法事(p.331)有云:「即如圓教十住,至於等覺。法身智斷,猶未究盡。喻同十四夜月。是故亦須懺悔,滅除業障。」 《大般涅槃經玄義》:「菩薩大涅槃心修即是圓心圓心為本,行於眾行,從淺至深,屆極而止。如放金剛到際則住。」(T38n1765_p0013b17

【○ 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譯】:慈悲的阿彌陀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相好莊嚴無有能及、清淨光明無與倫比。 眉間白毫相柔軟瑩潔,宛轉右旋,有如五座須彌山之大;深青色的佛眼,澄淨清澈,縱廣如四大海之闊。
而且阿彌陀佛的常光遍照,於圓光中化出無量無邊的化佛;還有眾多的化菩薩,也同樣是無量無邊。 由於因地廣發四十八願度化眾生,如今願滿而成就佛果,故以九品蓮花接引所有念佛眾生,同渡生死煩惱苦海而往生清淨極樂的淨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繞佛千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各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 念佛之時,主法想六道羣靈,由聞法故,心開意解,皆同念佛,求願往生。 阿彌陀佛,及諸大士,以慈威力,而攝取之。即使六道念佛眾生,頃刻間乘寶華臺,得生彼國。 



水陸《第十二燒圓滿香》

1 則留言:

  1. 「古德云,觀法理微」,《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有云:「大聖悲憐者。天如云: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X22n0427_p0710c20); 天如惟則禪師於《淨土或問》中有引善導大師之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