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洪惟我釋迦牟尼如來。宣說施食法門。俾於一心,持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加持一食,出生無量。周徧法界,普興供養。
蓋此陀羅尼者,即是三德祕藏。此祕藏者,具一切法。故能於此流出無窮,而未嘗有竭也。
夫威德自在者,解脫德也。光明者,般若德也。勝妙者,法身德也。力者,三德之力用也。陀羅尼者,總持之稱也。總持三德,要在一心。一心三德,法爾而具。
然則一心即陀羅尼。陀羅尼即是法食。莫不皆以三德共為之體。亦莫不以三德共為之用。
我今由能了知三德祕藏,具一切法。一切諸法同三德體。故能舉體起用,作我現前所奉分段之食。於一一食,出生一切天須陀甘露味,及歡喜丸,醍醐酥酪,一切美味,莫不畢具。
【譯】:尊貴的我佛釋迦牟尼如來,昔因阿難尊者請示而宣說「施食」法門,教以至誠一心持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由此陀羅尼勝力加持所施之食,便能出生而具足無量上妙飲食,周遍充滿於法界,普興一切供養。
所謂的「威德自在」,這就是自在無礙的「解脫德」;「光明」,就是智慧光明的「般若德」;而「勝妙」,即是殊勝絕妙的「法身德」。至於所謂「力」,則是指此三德之勝力妙用;「陀羅尼」,則是總攝憶持一切的總稱。而總攝憶持三德祕密之藏,就只是在於介爾一心(三即一);而一心之中圓具三德(一即三),也是法理本然如此,本來就圓滿具足的了。
由此之故,則此一「心」即是總持之「陀羅尼」,而「陀羅尼」即是殊勝「法食」;凡此無不都以「三德」共同為其妙體,也無不都以「三德」共同為其勝用。
而我於今,由於已能了知,三德祕藏本來圓滿具足了一切萬法;而一切萬法也無不都同以三德為其妙體。故能舉一心三德之「體」,興起一切圓滿具足之「用」,以成就我現前所奉供的分段之食;而於一一供食中,出生一切天上「須陀」妙食甘露美味,與眾味調和的「歡喜丸」、以及醍醐、酥酪、醍醐等等,一切上妙甘美之味,無不悉皆具足。
【注:加持一食,出生無量】《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佛告阿難有陀羅尼,名曰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若有誦此陀羅尼者,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他百千恒河沙數餓鬼,及婆羅門仙等上妙飲食,如是等眾乃至一一,皆得摩伽陀國所用之斛七七斛食。」(T21n1313_0464c24)
【注:一心三德】《涅槃經疏三德指歸》:「釋迦文佛,五十年間,轉大法輪。其究竟極倡,無上寶錄者,則莫過乎法華、涅槃兩經矣。蓋以開權之說,諸經未明;顯本之談,兩經獨擅也。今家判此兩經,同譬醍醐,良由茲焉。而其本迹顯實,雖文義浩繁,究其要歸,則不出吾人介爾之心焉。荊谿尊者曰:妙法秪是一心三德。又曰:若了三德在一心中,則大經一部,居于方寸。」(X37n0662_p0308a05)
【注:須陀】①蘇陀,舊稱須陀,譯曰甘露,天上之食物,《玄應音義》曰:「蘇陀味,舊經中作須陀飯,此天甘露食也。」(佛學大辭典) ②《起世經》:「四天王天并諸天眾,皆用彼天須陀之味。… 如三十三天,乃至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並用彼天須陀之味。…自此以上,所有諸天,並以禪悅法喜為食,… 念欲食時,即於其前,有眾寶器,自然盛滿,天須陀味,種種異色;諸天子中,有勝業者,其須陀味色最白淨。…」(T01n0024_p0345c09)
【注:甘露】①梵語阿密哩多,譯言甘露;異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 《光明文句》:「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 《註維摩經》:「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生曰:天食為甘露味也,食之長壽,遂號為不死藥也。」(佛學大辭典) ②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與妙味長養眾生之身心。(佛光大辭典)
【注:歡喜丸】又曰歡喜團。餅名。梵語曰摩呼荼迦。《涅槃經》三十九曰:「酥面蜜薑胡椒蓽蒲萄胡桃石榴桵子,如是和合,名歡喜丸。」 《大日經疏》七曰:「歡喜丸,應以蘇煮諸餅,糅以眾味及三種辛藥等,令種種莊嚴。」…《谷響集》三曰:「歡喜名,相應於歡喜天,故修供必用。」(佛學大辭典)
【注:醍醐】①《涅槃經》:「夫醍醐者,名世間第一上味。」、「如諸藥中醍醐第一,善治眾生熱惱亂心。」、「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 ②指由牛乳精製而成最精純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種味,故亦稱醍醐味。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經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實教。(佛光大辭典) ③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諸佛如來有十二種勝妙功德,猶如醍醐,於諸味中最為勝上、清淨、第一,能淨一切諸佛國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T09n0272_p0325a24)
於此一一味中,亦復出生妙香寶華,天衣瓔珞。眾寶輦輿,一切服用。鐘磬金鐃,笙簫角貝。鼓樂絃歌,一切妙音。流泉浴池,華果園林。光明臺殿,一切住處。
復於一一美味,一一服用,一一妙音,一一住處,彼彼出生,如上六塵,一切妙供,無不周徧。如帝網珠,千光交映。一珠趣多珠,多珠趣一珠。一多相攝,彼彼互照。
【譯】:而於此一一美味中,又再生出妙香、寶花、微妙天衣、瓔珞寶飾、眾寶、玉輦鑾輿等一切服飾器用;復又生出敲擊鐘磬金鐃、吹鳴笙簫角貝、振鼓奏樂、彈弦詠歌等一切深遠之妙音;同時也又出生涓涓流泉、寶嚴浴池,花圃果園、庭園瓊林,以及煜耀光明的樓閣臺殿等一切安居之住處。
復又各於一一美味、一一服飾器用、一一深遠妙音、及一一安居住處之中,彼此各各互相出生如上之六塵種種一切妙供,無不周全而普遍。就如同帝釋天因陀羅網之寶珠,無量千光重重交絡,相互映發;一珠映現於多珠之中,而同時又多珠映現於一珠之中(一中有一切,一切中有一),重重影現而無盡;於是,「一」與「多(一切)」相互歸趨攝受,彼此交互遍照,而圓融無礙。
【注:鐃、簫、角、貝】《法華經玄贊要集》:「言角者,曲形而似牛角,吹之有聲。 言貝者,海中水族類也;涅槃云,吹貝知時,知曲終時也。西天凡音聲,皆吹貝作聲也。 言簫管者,簫是管也。舜作,以像鳳翼,簫簫而有聲,釋名簫簫也,管聲簫簫而清。… 言鐃如鈴者,形似鈴可鈸。」(X34n0638_p0649b13)
【注:帝網】因陀羅網。又作天帝網。為帝釋天之寶網,乃莊嚴帝釋天宮殿之網。網之一一結皆附寶珠,其數無量,一一寶珠皆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如是寶珠無限交錯反映,重重影現,互顯互隱,重重無盡。華嚴經以因陀羅網譬喻諸法之一與多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之義;…此皆為顯示事事無礙圓融之法門。(佛光大辭典)
然則一器之食,至微至約。而所以能有如是不思議用者,以此一念,即三德之全體故也。
我今奉為施主,持此三德,所熏六塵妙供,普施法界無量羣生。一時充足,無所乏少。
雖彼眾生,各得受用。而我本無所與,眾生本無所取。所施眾物,亦本無有。我及眾生,亦無有相。是為以空為觀者。雖復無與,無取,無物,無我,無眾生。而其施者,受者,及中間物。莫不宛然,歷歷可見。是為以假為觀者。
於一心中,了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非有非無,三輪俱絕。是為以中為觀者。
【譯】:然而,此一寶器所盛之供食,雖然其量微薄有限;但之所以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勝用而周遍出生一切六塵妙供的原因,即在於此一念心,當體就是「三德祕藏」圓妙之全體。
因此,我謹於今承施主之請,恭誠奉持以此三德所熏之無盡妙供,平等普施法界所有一切無量群生;令諸眾生,同時皆得充足之妙供,沒有任何的匱乏或缺少。
但雖然所有眾生,各各都得豐足之受用;而我卻本來並無所施與,眾生也本來無所受取;所施的種種妙供,也同樣是本來無有實在;乃至我及一切眾生,也都無有真實在不變之相;這便是以「畢竟本空」而觀。然而,雖然說是「我本無所與、眾生本無所取、無所施之物、無我、也無眾生」,但事相上卻又還是有「施與者、受施者、及中間的施物」;三者無不宛然分明,歷歷在目而清楚可見;像這樣的道理,便是以「難思議假」而觀。
(然「空」、「假」實如一體之兩面。)倘能於一心中整體圓融而觀,真實了知所謂「施者、受者、中間施物」三輪,其實不是「有」(相雖歷歷而實非真有)、也不是「無」(本無實有而相宛然),乃至於連此所謂的「三輪」,也都泯絕而毫不執取;那麼,這就是以完全沒有對待偏執的「絕待中道」而觀。
【注:三輪】三輪體空,﹝出能斷金剛經論﹞。 謂布施時,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則能摧碾執著之相,是名三輪體空。
〔一、施空〕,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豈有我為能施。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謂既體達本無我為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資財珍寶等物,謂能體達一切皆空,豈有此物,而為所施,是名施物空。(三藏法數)
三觀圓照,一念中得。無後無前,何思何慮。作如是觀,而行施者,是為不住相施。是諸眾生,受此施時,一一自然皆得禪悅法喜。以故居天道,則轉增勝福。在人倫,則頓悟真歸。修羅調伏瞋心。餓鬼咸獲飽滿。畜類自得智慧。地獄永脫拘囚。即於此時,咸悔業因,進求出世。
【譯】:於是乎,即空即假即中,三觀圓融同照三諦,當體於此一念心中而圓滿成就;沒有前、後的次第順序,更那裡有起心動念的推思妄慮。能如此一心圓觀而如法行「施」,便是沒有任何罣礙住著的「不住相施」了。因此,所有一切六道眾生,受此無住妙「施」時,自然各各都能獲得無量的禪悅與法喜。 所以,居於天道的眾生,則能進而增上勝福;於人道中,則能頓然徹悟清淨的本性。乃至阿修羅道眾生,都能調服瞋恚之心;餓鬼道則皆能獲得飽食滿足;而畜生之類也自能因而得開智慧;地獄眾生則能永遠脫離拘囚折磨之苦厄。總之,一切群靈眾生即於當今受施之時,都能深信正法而衷心懺悔往昔所造業因,更進而上求出世菩提。
【注:禪悅法喜】禪定自在之悅與聞法悟解之喜。
→ ...( 續接 10《第十 行供下堂法事》注釋淺譯 (03) )...
水陸《第十供下堂》
增補【注:帝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