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 ◎法供養。 (前來所奉,並是財施。 今誦大乘,乃是法施。) 】-
備行齋法,悉入教門。要識事為,全歸理趣。
是以發心措意,屈膝低頭。燒香散花,然燈奉食。莫不資成於圓觀,咸令助顯於正因。以如儀雖有多端,若隨智無非三諦。
然則欲知斯道,豈外此宗。達萬法性相皆空,即一念思惟如實。
更須誦聖人所說之典,俾克符自己得解之靈。悟脩行處,於是為真。示供養中,以茲為勝。
【譯】:上來已完備具行清淨之齋法(事),悉皆引導攝入圓實之教門(理)。故應深心識知,凡諸「事相」所為,畢竟全歸「實相」理趣。 (※如《會本》「請上堂」(卷一 p.46):「是皆即事以明心,要在忘情而照理。」)
因此之故,種種發心立願、敬心誠意,屈膝長跪、低頭合掌,乃至焚爇淨香、散撒香花,以及燃亮明燈、奉供妙食等等,無不都是得資於一心圓觀所而成就,也都是為了要藉以彰顯三諦具足的真如實相的理體。因此,行禮如儀雖有種種事相而繁複多端;但若隨圓妙真智而觀,一切即空即假即中,則無不都是圓融三諦的妙理! (※ 如《會本》「說冥戒」(卷二 p.59):「妙觀照之,無非三諦。」 )
然而,若要了知此真實的道理,又豈外乎「色心互融、一念具足」的宗要呢。體達一切萬法「性相皆空」(無有自性性本真空、相非實有),即心一念思惟而圓融契合「真如實相」之道理體。
更須諷誦如來聖者所說的聖教法典,以令契明合自己得解真義的靈知。進而了悟一切修行之法,皆以如是一心圓融三諦乃為真實;同時彰示於所有供養中,也以此第一義諦之「無上第一法施」最為殊勝了!(※ 即如《會本》「結界」(卷一 p.17):「如此法施,盡未來際,法界常融,唯一三諦。」;《會本》「供上堂」(卷一 p.75):「得圓解者,三諦一心。絕待,對無前後。如此照理,是為不可思議第一義諦。如此行施,是為無上第一法施也。」)
【注:理趣】宗旨要義、甚深奧藏、真正的道理。
【注:措意】用心立意;留意、在意。《孔子家語•致思》:「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
【注:正因】①正謂中正,中必雙照,三諦具足,故名正因。(中正者,離於邊邪也。雙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謂蕩一切相,即是真諦;假謂立一切法,即是俗諦;非空非假,即是中諦。故云三諦具足。)(三藏法數)②「三因佛性」之一。《涅槃經》所說:一、正因佛性,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 三、緣因佛性,緣助了因,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脫之德,故名緣因佛性。 《金光明玄義》曰:「云何三佛性?佛名為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無常,如土內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壞,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智與理相應,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無常功德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性,如耘除草穢掘出金藏,名緣因佛性。」同記上曰:「正謂中正,了謂照了,緣謂助緣。緣資了,了顯正,正起勝緣。亦是正發於了,了導於緣,緣嚴於正。正起勝緣,相由既然非橫義也,一心頓具非縱義也,此妙因能剋妙果,俱名因者其義在玆。」此三佛性,又為空假中之三諦。了因為空諦,緣因為假諦,正因為中諦也。 《輔行》二曰:「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緣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佛學大辭典)
【注:性相皆空】①《法華經演義》:「知法常無性者。謂諸佛能以權實不二之妙智,了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常自空寂,本來無性。無何等性?所謂諸法無自性、無他性、無自他共性、無自他離性;不但無於四性,并無性之無,亦復無也! 何者?以諸法從本來,自性相皆空故也。 如現前介爾一念心起,即便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而此三千,不從自性生,亦不從他性共性離性生。故此無性,如來究竟了知,所以知法常無性。 然此無性之法,乃是一切眾生之佛種!」(X33n0625_p0097b16) ②《法華經文句纂要》:「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觀,中道觀智。 一切法,十法界境。 若單論智,智無所觀,故舉一切,以顯皆空。(僭補曰:空者,十界依正,染淨緣生,性相皆空。無所得也)。如者,二邊中諦,無一異名如。實相者,非七方便,故名實。以實為相,故言實相也。」(X29n0599_p0739c22) ③《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一切法者是佛法故。是佛法者即非法故。 所以者何?以想分別以想遍知,假名說故。於中無相、亦非無相,無法、非無法,究竟無相。此相清淨自相遠離,猶如虛空同一自性。佛法亦爾性相皆空。」(T13n0404_p0639a11)
【注:如實】①如實相、如實性也。又,如者平等之義,實者不虛之義;又真如實相之義,皆以名理體。法華經安樂行品曰:「觀諸法如實相。」 行宗記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云如實。」法華文句九,釋如實道曰:「如如真實之道。」三藏法數十四,釋如實空曰:「真如實相,體本空寂。」(佛學大辭典) ②真如實相:真如與實相,同體異名,約於假諦之妙有而曰實相,約於空諦之一如而云真如。此二不二之中道云法界。但真如有不變隨緣之二義。又實相其實為三諦之總名,故真如實相通於空假中也。 觀佛三昧經曰:「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 往生要集中本曰:「色即是空,故謂之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謂之相好光明。」(佛學大辭典) ③非假謂之真,不變謂之如,離虛謂之實。真如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為法身、如來藏、法性、佛性等。此真如自性,並非虛妄,乃係真實之相,故名真如實相,簡稱為如實。(佛學常見辭彙) ④如,契合之義;實,真實之義。 謂真實之教法,契合於真實之道理者,稱為如實。例如如實修行、如實行者等。與「如法」、「如說」等同義。又為真如之異名,又作真如實相。謂諸法之理體,乃真實不變,平等無異,故稱如實。(佛光大辭典)
我佛如來,有法供養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法供養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薩婆怛他揭多。 悟呬耶。 摩訶鉢哩鉢底。波羅密多。 布闍瞑伽。 三摩達囉。窣癹囉拏。 三末曳。 [合*牛] (三徧)
(※ 主法當知前來所奉一一供事,並是財施。 今誦大乘,乃是法施。財食養命,惟資福業。法以開性,是為智度。二施並運,方名溥濟之道。況前財施,皆有慧觀方便,以法導之。則知一一供事,無非法施。財外無法,法外無財,二施平等,皆即三諦。 作此想時,六道羣靈,咸蒙法喜,各得解脫。 )
六種妙供。供獻已周。大眾諷誦六方六佛淨土尊經。
【譯】:以上敬奉六種妙供,於今已恭誠供獻周圓。大眾於此,謹再至誠諷誦《六方六佛淨土尊經》。
【注:六方六佛淨土尊經】即指「佛說阿彌陀經」。因經中世尊明言,東、南、西、北、下、上等六方諸佛,皆共同印證而稱讚此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誦經)
【○ 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譯】:慈悲的阿彌陀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相好莊嚴無有能及、清淨光明無與倫比。 眉間白毫柔軟瑩潔,宛轉右旋,有如五座須彌山之大;深青色的佛眼,澄淨清澈,縱廣如四大海之闊。
而且阿彌陀佛的常光遍照,於圓光中化出無量無邊的化佛;還有眾多的化菩薩,也同樣是無量無邊。 由於因地廣發四十八願度化眾生,如今願滿而成就佛果,故以九品蓮花接引所有念佛眾生 故慈悲接引九品眾生,普令出離同渡生死煩惱苦海而往生清淨極樂的淨土。
【注:讚佛偈】請參考「說冥戒」單元中之【注】。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繞佛千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各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各三稱)
【○ 三歸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譯】: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會悟解正覺大道,廣發無上之菩提大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精通經藏妙法,廣生如海之般若正智。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合領綜理和合大眾,廣圓妙德而一切無礙。一切自在而無有罣礙。
【○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譯】:至心誠願以上來所有功德,普周遍及於法界之一切;我等與有情眾生,都能同修而成就無上的佛道!
(1)「以九品蓮花接引所有念佛眾生」 改為 「故慈悲接引九品眾生」。
回覆刪除(2)「一切自在而無有罣礙」 改為 「廣圓妙德而一切無礙」。